海棠书屋 > 都市小说 > 槐树之下 > 分卷阅读12
    李秋元略微放了心,忙服了个软,“信得过你信得过你,你明早记得早点来!”

    “知道。”

    结束通话,她从脖子上摸出那块勾玉。

    真的是这东西保护她的缘故?她细细摸了它一下,玉很凉,在夏季带着很是舒服。

    但是仔细想想也不对啊,昨夜她也是戴着玉的,没道理昨晚那东西还能缠着她今天就没了。

    还是说那东西依然在,只是穆少杰并没有看出来?

    李秋元觉得心上悬了一把刀,七上八下惴惴不安。刚回到家免不了要去看看同宗族的长辈亲戚,她还没躺多久,就已经接近中午,李秋林进来把她拽出屋,说:“咱三爷爷知道你回来了,让我喊你过去吃饭。”

    李秋元一边想事情一边心不在焉的跟着走,经过村子中心的大槐树时,她似乎又来了兴致,用胳膊捅了捅李秋林,“喂,秋林,我有没有跟你说过这个槐树的事儿?”

    “说过了说过了,”李秋林的耳朵都要起茧子了,“你都说了八百遍了。”

    李秋元见他不耐烦的样儿就瘪瘪嘴,没好气的说:“我就是再说八百遍估计你也不相信。”

    对方瞪眼,“你怎么知道我不相信?”

    李秋元挑眉,“你信?”

    对方摊手,“我信啊。”

    轮到李秋元干瞪眼了。

    李秋林一副‘你还嫩了点’的表情,不紧不慢的说:“李秋元啊——”

    “叫姐。”

    “哦姐,”他漫不经心的说:“我知道的关于这种说不清的灵异事儿,可比你多多了。”

    李秋元显然很有兴致,“比如?”

    “比如?”李秋林想了下,说:“咱村的一组有个石塔你知道吗?”

    “不知道。”

    李秋林耸了下肩,但李秋元却觉得他是打了个寒噤,“这是我爸和我说的,那时候还没有你和我呢,我之前不怎么信,以为我爸逗着我玩儿。后来上学的时候有个同桌是咱村一组的,也和我说起过这个事儿。当然,真真假假的你听听就好……”

    李秋元皱眉,“前奏怎么这么长,说重点。”

    “我爸小时候念书那会儿,有一年农忙时节下大雨,咱村一组压麦子的麦场被冲塌了一块,陷下去一个洞,当时有人从那洞里刨出来两个连在一起的大铁球,还有几个已经发绿了的青铜块。

    当时那洞可深了,人们顾着填坑,就把那两生锈的铁球丢在了路边。

    虽然洞很深,但有很多人都拿着铁锹过去填,所以几天之后那个坑就被填平了——之后怪事就来了。最开始的那几天,天刚擦黑的时候,一组的村民老是会听见外头的路上传来铁球碰撞的声音。

    出门去看,又什么都没有。

    但一进屋,外面就清铃铃响,声音还不小。

    之后一组就开始断断续续的死人。而且是一户一户的死,一窝端,前后死的有犯心脏病的老人,有溺水的孩子,也有被车撞死的年轻人。

    听说谁家傍晚只要听到了铁秋碰撞的声音,第二天保准有丧事。

    有段时间,前后一共死了好几户人家,清水村往上走的山路上,全是一组村民出殡的纸钱。

    咱村的村长自然是急的不行,那时候人都没怎么有文化,但也知道这么频繁的出白事那肯定是不正常的。有老人愁眉不展的说:“怕是不对啊——怕不是哪里的风水被咱给破了?”

    村长也愁,“这咋整?”

    就有人出主意,说:“听隔壁村的人说我们这边的山上有隐世的高人道士,要不找人去请一请给咱看看吧。”

    于是村子里几个有威望的老辈人商量了一下,决定去试试运气。

    那道观据说是在太白山上。

    太白山是秦岭的主峰,秦岭山脚下的村子也不少,听说之前也有其他村子的人上山请过道士。

    那时候的道士都是真正的道士,济世为怀,身上都是有真本事在的,而且听说抗日那会儿,这些道士还下山打过鬼子,总而言之是很令人尊敬的。

    当时那个年代的人实诚啊,即使家家户户都拿不出什么好东西,最后还是筹到了几袋子细面粉。那会儿细面粉只有过年才能吃到,平时都是吃的糠皮窝窝头和高粱,啃的粗粮极其考验牙口。

    村长和那几个老辈的人亲自背着那几袋子面粉,还带了不少鸡蛋和土产上了山。

    山上也没有路,都是把脚磨破了翻山越岭的找,才找到那个传说中的小道观的。

    当时那道观里只有几个人,听说是茅山道士。观主是个四十多岁的中年人,他们观中的道士们平时也是要种庄稼的,哪里肯收百姓这么多面粮。

    观主对着比他年长的村长和其他老人推辞了很久后,只能收下一袋面粉,跟着他们又把剩下的面粮扛回了村子。

    忙是肯定要帮的。

    当时的观主跟着村长回村之后第一时间就去观察了村子,也去了那个之前塌陷的麦场看了看,当时就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