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出光来,让唐僧眩晕不止,而他比唐僧功力高一些。
“这位记者朋友,”沈黎向工作人员示意可以回答:“我看你挺年轻的,建议以后采访前多做一点功课。这个问题,我几年前就已经回答过了。”
“此情此景,你的回答和几年前,就不会有什么不同吗?”
“事实只有一个,怎么会有两个不同的答案呢?”沈黎认真地反问。
这位记者还要追问什么,立即被其它媒体的提问打断了,有一些提前和宣传人员沟通好的问题,用来宣传剧集。比如:
“说说这是一部什么样的戏?”
“介绍一下你的角色吧?”
“这是你第二部电视剧,会和演电影有什么不同吗?”
也有一些中规中矩的问题,提给人气不高的刘盈和霍子生。
半个小时后,群访结束。
人群散去,华北拍了拍沈黎的肩,说:“真是亚历山大。”
沈黎笑笑说:“我倒还好,不过,那个谁酒驾的事,怎么也来问你呢?”
“因为以前他跟媒体说,我是他的圈中好友,我总不能说不是吧?”华北一脸你懂的表情。
第14章
正月的上海,寒气逼人,彻骨冰冷。
但戏服可不会随着温度体贴人。
一离开媒体的闪光灯包围圈,艺人助理们都自觉围上前,把羽绒服给自家艺人裹上,从头到脚包了个遍,生怕冻出个好歹。
这几天沈黎有些咳嗽,微微给他递了润肺清嗓的茶,还有暖手袋。大刘则拿着他的剧本和手机等杂物。
两个人跟着沈黎往片场走去。
今天第一场戏,是初恋的男女主角,在毕业之际,因为人生选择而争吵。
这样的场景,沈黎并没有经历过。
那时,他已经恢复了单身状态。一头扎在史杭导演的剧组,一头扑在毕业设计上。
犹记得,毕业答辩前一天,他还在片场拍戏。一手剧本、一手毕业论文。漫长的等戏过程中,他都在反复温习答辩内容。
那天的戏一直拍到凌晨,收工的时候史杭导演记起来,问他第二天请假要做什么?
他这才告诉导演,要立即赶去机场,飞回上海做毕业答辩。
为此,导演严厉训了他一顿,说这么重要的事情,应该多请几天假,不要怕麻烦别人。
生性如此,怕麻烦别人。
现在沈黎算是年轻演员中身价最高的一个,因为通告事务繁忙,向剧组请假不可避免,但他希望老魏和范儿,尽量把日程提前确认,这样剧组通告单可以安排得更有效率,在其他演员拍摄期间离组并不影响任何进度,也避免拍摄计划临时变动。
其实范儿觉得大可不必这么紧张,因为沈黎的合同是按照天数签的,请一天假,就多给一天拍摄时间,并没有亏欠剧组什么。
“上部戏,不是还超期了几天?咱们可是一分钱没多要,老实待在剧组拍完,够意思了吧!一般人,我合同履行完,就出国玩去了,让剧组自己干着急去吧!”
老魏则一直劝慰沈黎:“不要怕麻烦,你现在有资格给别人带来麻烦,不然怎么能体现出你的重要性呢?”
每一次,沈黎都给出一个不敢苟同的表情,不与他们继续争辩。
******
电视剧的拍摄和电影有很多不同,没有那么多时间,给导演慢慢磨戏。也没有那么细腻,一个个镜头,一个个特写的抠。因此,一旦没有及时调整过来,很多电影里出彩的演员,到了电视剧里,反而容易失去光彩。
具体到刘刚导演,他个人还有丰富的话剧舞台经验,要求表演连贯、情绪饱满、层次分明。这对于那些习惯了只拍特写,其他都由替身和配音解决的演员来说,是痛苦的。
第一场戏,大家都在找状态,开始几次走戏并不顺利,幸好导演不厌其烦地讲戏、纠正。
当男女主角已经能够连贯记住所有的走位、机位、情绪点之后,终于丢掉剧本,开始正式拍摄。
游轮上,沈黎就曾经在脑海中预演过这出戏,彼时他把栗潇放在了对面,想象她说话的语气和神情,揣摩自己的每一句反应。
他甚至中途惊出一身汗——他和栗潇,有一天会到这样的地步吗?因为重大的分歧,而撕心裂肺地指责对方?
脑海中的预演,只是为自己的每一个表演做铺垫,在现场对手戏演员的不同表现,需要沈黎用不同的方式去接招,这考验的是现场的灵感、经验甚至是本能反应。
出乎意料,董姗姗是一个很能够引发共情的演员,这也叫观众缘吧。同样的表情,一个人做出来,观众是冷漠脸,换一个人来,观众就特别入戏,感同身受。
有这样的对手,沈黎表演情绪来得非常快。
本以为可以很顺利的完成新剧组第一场戏。没想到,在最基础的台词问题上,卡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