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棠书屋 > 修真小说 > 簪缨复兴(科举) > 分卷阅读24
    br />  “何况,我们家现在也还是戴罪之家,这有一席栖身之地都乃是皇恩浩荡,现在再宣宣赫赫的用起奴仆,也怕落人口舌。”

    听得卢济川娓娓道来,金铭欣慰的捋了捋胡须,到底是卢公家学渊源,教子有方啊。

    情知卢济川说的是实话,金铭也不再坚持,笑着点头到:“既然如此,那我也不坚持。”

    说完路上的事情,接着就是卢济川最为关心的科考之事了。

    金铭带着卢济川走到书房角落处,打开两个大箱子:“你回乡我也没什么好赠的。这两箱书你带上,路上几个月的时间,寂寥之时刚好可以看书。”

    卢济川打开一看,满满两箱子书。

    卢济川在金铭的指导下将这些书册翻拣了一遍。这两箱书很是实用,都乃进士科考所用的九经跟史书。

    金铭指着这些书册语重心长的对卢济川道:“想必卢公他们跟你说过这些,我今天就再啰嗦一下。本朝科举分制科跟常科,朝廷取士,虽有数路,但还是以常科为先......”

    卢济川聚精会神的听着金铭跟他科普当场科举之事。虽然原身也知道一些科举之事,但到底不如亲耳听人教导来的深刻。

    当朝科举跟宋朝很是相似。制科分了九类,分别是九经科、五经科、三礼科、三传科、学究科、开宝通礼科、三史科、明法科、经律科。这些科考出身后,多为学官,官阶不显。

    而常科就格外不同了,常科也就是进士科,因为本朝建朝以来,基本上达官显宦少有非进士出身之人。因此,进士科也素有“将相科”之称。

    当然的,卢家先前的培养以及卢济川对自己的期许,都决定他现要走的科举之途必定不是诸科,而是必须是进士科。

    金铭指着其中一箱子书对卢济川说道:“这箱子里的乃是九经,你当是要用心研读才是......”

    这个卢济川明了,当朝进士科士子的必读书目乃是《诗经》、《书经》、《易官义》、《周礼》、《礼记》这五部本经,以及《论语》、《孟子》这两部兼经。虽然说考试必考本经跟兼经,但是《孝经》、《周礼》等也是经常会出题的。

    这九经算是基本考试科目了,但是,考试还有论、时务策、律义等,所以,读史那是必须的,因此书箱里整整齐齐的码了一大箱子的《史记》、《汉书》、《后汉书》等等史书。

    金铭也乃进士科出身,很是清楚这个中的重要性,为怕卢济川光对九经,而疏漏史书,再三叮嘱万万不可轻忽读史。

    卢济川诺诺连声的回答着,为金铭这周到感念不已。

    卢家的书早就被抄了,又因着怕盯着他们卢家的人忌惮,卢济川也不敢在京城买书,本来还想着回原籍再买书的,不曾想,金铭已经给他准备的妥妥的了。

    卢济川再三感谢:“世叔大恩,小侄感激不尽。”

    金铭叹气摇头道:“与我,你无需客气。你这次返乡,用心读书当为第一要务......”

    卢济川躬身领是。金铭殷殷叮嘱教导,至晚卢济川方归。

    知道娘家要举家回乡,在京的大姐卢济萍跟四姐卢济华也都回来送行。一家人哭一阵笑一阵,叙说着离情别意。

    出京的日子,是好日子。这天晴空万里,家中姻亲故旧来了几家,金铭亲自送至城外。

    车子碌碌出了城门,回首看着这巍峨壮观的城门,卢济川坚毅无比,三年之后,必定会重返京城。

    知道旧主返乡,京郊庄子上的旧仆也早早的等在亭子边,磕头送别。金铭一直送出城二十里,卢济川再三请回方才回转。

    这次返乡之途,金铭安排的很是周全,家丁健仆环绕。但,卢济川还是一路悬心,不敢丝毫放松的。

    直到平安无事的行进了几天后,卢济川才渐渐放松了心情。赶路寂寥,除了看看风景,卢济川也拿出书卷读了起来。

    之前虽是有计划说要读书,奈何事情繁杂一直未有提上日程。现在终于能静静的好好想想读书之事了。

    虽然有原身的底子,但是,相较与土生土长的书生,卢济川可是清楚明白的很,自己跟同级别的读书人是必定会有差别的。

    别的不说,单是作词作诗都很是个问题,原身的记忆给了他,可是作诗却是没法给的。这不光是要技巧还要天赋啊。

    在现代,卢济川也最多是学生时代读了几百首唐诗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