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棠书屋 > 都市小说 > 只因当时太年轻 > 分卷阅读5
    一方天地。隔着花木扶疏,可以看见前厅的灯火,只是很遥远。

    菜已经上齐,服务员远远的站着,如果有事,可以按下开关,桌灯会变幻色彩,黑暗之中,很鲜明。

    李向樵却只是聊天,“走遍天下,还是中国的东西好吃。”

    “嗯。”李白想起的是莫斯科红场附近一家餐厅吃的蜗牛,汤浓汁白。

    李向樵看着她,“有人问过你,此次的项目是什么,对不对?”

    李白把剔好刺的鱼肉放进嘴里,吞咽下去才说,“我想知道的是,你为什么选中我?”

    李向樵笑,“直觉而已。但看来我没有选错,你很能沉得住气。”

    李白也无所谓的笑笑,“我也不是沉得住气,只是因为和我不相干。”

    “不打算升职?”

    “出卖了这一宗,我就能升职了?”

    李向樵笑了,“倒也是。不过你说的,像是价码不够。”

    李白无所谓的舀起一勺汤,不作声的喝了。

    “你的老板告没告诉过你,你们这次赚了多少钱?”

    李白耸了下肩。

    “五百万美元。”

    李白吹了声口哨。口哨是上小学时学的,奶奶以前没少说她,她总是不听。奶奶去世了,她也很少吹了。淑女不应当吹口哨。

    “你能拿多少?”他问。

    李白带着笑说,“怎么?李总,你要拉我合伙做生意?”

    李向樵愣了下,然后大笑,“是啊,是很像。”

    这个话题就再也没有提起过。

    “兔崽子的,”李白的口头禅就是这个,“数姑娘我劳心劳力,结果数我赚的最少。”背地里,她暗自咕哝。作为职员,她只有年终奖好拿。年终奖是看得见的,无论你给公司赚了多少钱,最多不过6-12个月的薪水而已。

    只是当着李向樵的面,她是要撑撑面子的——反正也拿不到,不如撑撑面子。

    几天过后,有递送的伙计请她签收,是一条项链。李白沉吟了下,没有收,给退了回去。

    “李总,”李白的声音还是甜甜的,“我们这里有规定,不能收客户的东西。”

    “朋友之间也不行吗?”

    李白握着话筒的手用了下劲,声音还是甜甜的,“荣幸啊,能作李总的朋友。”

    李向樵笑,“不知我是否是失了先机?”

    “是有点儿吧,”李白笑眯眯的,“没办法啊,你就是我们的客户。”

    这就是和李向樵的第一次私人交道。

    又过了些日子,圣诞节,李白一个人去看电影,出来的时候寒风骤起,仿佛要把人刮走。她裹紧大衣要去路边打车,有人叫她,“李小姐?”

    声音很熟。顺着声音看过去,是李向樵。

    “很巧啊李总,你来看电影?”

    李向樵笑着说,“我就在你后面的那排座位,早就看见你了,可只能看见你的后脑勺。你看的很投入。”

    李白笑,其实她根本没看进去内容。只是圣诞节,总是应该有些娱乐的。

    她上了李向樵的车,因为她已听说,李向樵的投资公司已经关闭。现在他不是她的客户了。而她也知道,她根本不必为他担心。他要解散公司不是因为维持不下去,而是因为使命已经完成——在他们去了莫斯科之后,即已完成。

    他们那次是去为解救某国一投资公司在俄罗斯被冻结的财产,那家公司的主人被限制进入俄罗斯境内,李向樵是他的代理人。每一家政府都有弱点,李向樵利用了它们,取得了成功。

    这些不是李向樵告诉她的,是她自己猜的。如果连这点水平都没有,还混什么中亚的研究?现在媒体太发达,做情报分析,不需要很尖端的资讯。

    “我其实曾想动员你换工作的。”李向樵说。

    “哦?”李白一动未动。

    “你好像兴趣缺缺。”

    “嗯,能混下去就继续混呗,混不下去再挪窝。”

    “如果我是你的老板,一定很欣慰。”

    “谢谢。”李白挤出丝笑容,“可惜敝老板从来不这么想。”

    那天他们一起去吃了夜宵,一起逛了晚场打折的商场,一起开着车兜风,仿佛那是在莫斯科的续场。只是一件事不一样,那便是没有散场后各自回家。

    从此之后,他们便时常在一起。零零碎碎的,她的东西越搬越多。最后,索性把自己的房子关了、搁着。

    李向樵时常给她买东西。

    “嗯,好看。”李白总是笑眯眯地说,一幅真诚的表情。转身她会用自己的钱给李向樵再买点差不多的东西,以示互有往来、浓情蜜意。

    她至今十指光光。李向樵从耳环到项链到头上的发卡手上的手链,甚至胸针、丝巾扣都买过了,就没有买过戒指。她自己买过一个,最终发现,除了拇指,哪个手指都没法戴,又扔回了首饰盒。

    两个人从来不问行踪。她不问李向樵的,李向樵也不问她的。谁要出差或加班太晚,就会主动交待一声。

    他们的厨房永远都只有厨具,没有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