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挺开心,时不时从窗户往外看,遇见有田地或有人的地方,偶尔会问一问李成则,这是哪里。
李成则正需要点事情分下心,就也寻摸着记忆里知道的,跟元宝一一讲来。
元宝心里感恩戴德,越发觉得自己好命,遇上了良主。
主子从买下他来起,不止从未打骂过一下,且还十分宽容随和,愿意带自己出门,还愿意教自己认路。
李成则见着小子又露出一副激动感恩的模样,眼皮忍不住跳了几跳。
不由曲起手指,在他脑门上敲了两下响。
元宝登时一脸无措,随后又摸摸脑袋傻笑了起来。
元宝不是京中人,是从别处逃荒过来的,原本一起的还有个他老爹,只是元宝爹后来生病死了。
元宝也是因为没钱替他爹看病,才把自己给卖了。
这些李成则买他的那天起就知道。
本来李成则没准备给人起名字,让他叫自己的名,但元宝却说自己没有名字,以前他爹都是老大老大的浑叫,并不算个正经的名字。
现在给人当下人了,更不能叫老大。
于是李成则才给他起了名字。
京城是皇城,天子住的地方。这里是最看不见贫穷的地方,但依旧有许多元宝这样外地讨生活或者逃难来的人。
活不下去吃不上饭了,就只能卖给别人当下人。
而一个国家如此之大,更不止有多少活不下去的人和家庭。
这样一比,原身其实能算是在蜜罐子中长大的。
李成则不是多么善良的性格,人性大多偏自私,他也不例外。
只是通过元宝这件事给他提了个醒儿,让李成则有了更明确的的认知。
这个地方,穷人活不下去。
☆、10.第十章
“李公子,地方到了。”
将近午时,河口村终于到了。赶车的老汉拉了拉绳子让牛停下,自己再从车辙上跳下来,转身。对里头喊了一声。
元宝见牛车停稳,也一股脑爬了下去,李成则随后下来。
这一路,当真是坐得腰板儿都僵了。
理了理衣服,让元宝付了车钱,李成则才抬眼看四周。
这村落不小,方才一路过来,也附近也有村庄,都不及河口村的规模。
河口村据说有百来户人口,因临着一条小河,就起了这个名字。
有河有水有山,更因挨着官道,进城的路不远又方便。
水田肥沃,林子山地也多,所以这里的日子过得不错。
至少看着没有面黄肌瘦的。
河口村是杂姓聚居,七八种姓氏,不过超过泰半姓李,故而以村以李姓为首。
李家祖上就是河口村人,一直到李保德的太爷爷那辈,因有幸娶了个城里姑娘,一家人才在皇城里落了根,往后几代就定居在城里。
只李家的宗祠和老宅还是在这里,每年过年,李家你家人依旧是要回来祭祖的。
李家现任族长,论起辈分李成则要称他一声三爷爷,对方是李成则爷爷的堂兄弟。
古代对氏族宗祠看得非常重。族亲之间一般不会断了来往。
平日不说,年节都是要走礼的。
河口村一百多户人家,算人口数量,应该在七八百左右。
因为李姓占了一半,如今河口村担任村长也是李姓人,就是李成则三爷爷的儿子。
因为这个,李姓人在河口村方便很多,更没人敢来欺负,要办个什么事也能方便点。
这就是氏族的力量。
李家在这里的祖宅,是个大三进的大宅院,要比京中住的地方面积要大上许多。
毕竟是乡里,地没那么值钱。
李家这宅院虽然看上去有点旧,但并不破,里头东西都齐整。
屋子里也不脏,是隔三差五收拾的。
这里因为李家雇的佃户住在这里帮忙看房。
是一对夫妻,带着一个八九岁的儿子。
这佃户以前是外地人,后来才落户在河口村。
两人没屋没地,便只能给人当佃农。后来老太太孙氏看人可怜,就把人招来看宅子,让他们住在最外头一进,平日就打扫打扫屋子。
李成则过来也这儿没事先托人送了口信来,兀地就来了,眼下不免害的那对夫妻慌手慌脚。
那二人虽知道这是主家的少爷,但往年过来得多的都是李老太太和大老爷。李成则这一头乍来,着实让人手忙脚乱。
他们都知道这位李少爷是个有大出息的,年头春天的时候,就听说考中了秀才。有了功名在身,这月又娶了大户人家的小姐为妻,真叫人羡慕都羡慕不来
这种人在他们眼里已经是高高在上,不敢高攀,更不敢得罪。
日子久了,李成则已经适应了古人这一套磕头跪地行礼的行为。
这夫妻二人突如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