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取栗,收集那些要命的证剧,这花销就难预料。
当年的沈余生也称舍了他富甲一方的大半身家。后来更道出他身后还有缇骑撑腰的事实,缇骑卫那可是圣上手中的嫡系武力。
如今的自己也就称得上自给自足,与之比起相差甚远。
闲事休提,书归正传。
漠北资源丰富是不错,可漠北需要量中最大两宗,火碳与粮食也是京城大量需要,由此地采购再送到漠北利润不大,且这些物资都算得军需,从来优先供着军队使用。
若要入手操弄此事,所需的资金庞大不说,自来是由惯用的老资历的商人供应,新人有心也难进入。
何况军需那是韩家人的地盘,有以次充好贪污内情必护得更紧,自己若一行商事就要插手进去,只怕打草惊蛇引人警惕。需得徐徐图之,从长计议。
虽说这光走单边也是能赚钱,可既然要做商路,自然是货不走空为宜,好在从北狄一路入京,前面浑浑噩噩时不提,清醒后自己早有留意,比如那个药酒,据李统领等人用后反应效果不错,他那在漠北地界的多年而有的风湿老寒腿似乎得到些许缓解。
自己便把主意打到这些地方特产上。
上京一路,林甄珍可不是如前世白走一趟,一路打探采购了不少各地特产,打的旗号是要作为送回漠北给爹娘图个新鲜。采购时就在物品贴上标签,记下采购价格产地等等。
毕竟李统领一干人等皆军人出身,令行禁止听命行事自是不含糊,押车护行程绝无问题。可说到经商事宜毕竟是全然陌生的行当,怕是及不上上辈闲谈时听过些一两耳如何经商行事的自己。
没有能主事的大掌柜,林甄珍自得自己动手列出采购名单细目,把经过挑拣出来,估计漠北可用的特产样品一一标明采购地和当时价格以及采购数量,也注明此物有何功效特点,什么价格可买入,这其中还要考虑价格波动,林林总总的麻烦琐碎事宜,林甄珍恨不能是自己亲自走一遭,怕比这般罗列清单容易。
可惜自己进京容易,离开可就不是那么容易,前世自己离京时,已是和亲西戎之际。要不,为何苦心为自己谋这条商路。
一通忙碌中间还得抽出半天,用来接待先投名贴,再亲自登门致谢意的宰相夫人一行人,幸在双方都心怀善意,这次会面自是成功,双方进行了亲切友好的交谈,在经过大段客套,问候,安慰,互捧等等若干礼仪周全的废话,达成的初步相交,平等互助,睦邻友好等等惠而不废的口头协议,可谓宾主尽欢。
其它的送上门的贴子,门房上收下后,皆客气的备份礼并统一回复,背锅的自然是宁安伯府。
写好清单,又给父母写回信,没把欲经商事写进去,只说帝都到漠北家里本就要派人来回送信,想一路捎带地方特产做些小本生意,让家里人留意帮着寻个可靠掌柜。
又吩咐这回去送平安信兼顾着做卖买的,若在回京路上有发现有什么可能适合漠北或京城的物件可自主采购,只是需记下何地购卖,买了多少,价格几何,至于出何时出手,售价几何,赢亏之类不重要,只需一一记下即可。自己早放出话去,就算全亏了,也只当花钱买个教训,让众人只管放开手脚做去。
一人之力总有关照不到之处,遗珠难免。不如这样广撤网,借此试试众人,看到底谁更适合此事。总之边做边学,有充足资金打底,这条商路是自己最坏打算中金蝉脱壳潜回漠北的重要路径,赚不赚钱不重要,必得好好维护,绝不能出了差错。
到了京城诸事安定后本就要派人回漠北去报平安,只是这送信回漠北只需一两人同行,更多的只能留在京里。
原以为此次上京,不知会在帝都耗上不知多少年,回乡探亲皆非易事。谁想小主子欲行商事,虽说帝都也要留下足够人手护卫府邸,可能借通商之事回漠北探亲也是好的。
如此一来,对小主子组建商队的提议只有赞同,无一人反对。
光为挣这名额,护卫们私下不知发生了多少较量。还是李统领发话,小主子有言,商队人员未定,前几次就让大家轮流便宜行事,既让大家都可以有能回乡的机会,也要给所有人机会选出到底谁最合适。一干护卫这才消停下来。
虽说商人事从未涉及,写写算算记记很麻烦,可小主子辛苦了好几天,弄出几大张纸,上面将要做的事一一列明,若怕费事,一干军中汉子照章程行事即可,已是考虑极周全。
这第一次选上的暗自摩拳擦掌,决心要好好表现一番,以图能得到长期行走漠北商路的资格。
那些没选中的,也都对着选上的人拿话敲打着,小主子虽说不计赢亏,可若亏得难看,万一小主子没有再继续做下去的念头怎么办?所以自己也惦量点,没有金刚钻别揽瓷器活,若没把握把事办得漂亮,就别占着名额。断了大家这一条回家探亲路,哼哼,小主子心善,咱们也认兄弟,可咱们的拳头它不认人。
如此种种,可称意外之喜。
忙忙碌碌一通对外安排不说,将军府内也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