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大王恕罪。”
“你!......”秦王怒视着武安君,狠狠宣道:“退朝!”
接下来几日,武安君都告病不上朝。秦昭王自然知道,白起这是在跟自己摔杠子,伤疾在身是假,不愿上战场是真。然而鉴于武安君的能力,昭王还是忍着怒气,让应侯范雎去探望他,说服他出征。
应候范雎与白起虽然同在秦为官,但文者谈书,武者论剑,所谓道,不同、不相为谋,所以平日里两人并无甚来往,此番应候竟是第一次到武安君的府邸,跨过那挂着“武安君府”四个金字匾额的门槛,府内的陈设摆置却与那金光闪闪,威严肃穆的匾额大相径庭,一切的设施都简单,无华。
“范雎奉大王之命,特来探望武安君。”应候拱手向白起施礼。
“谢大王!”白起向着朝堂方向跪拜,起身抬手请应候上座。
应候坐下,问侯道:“武安君身体可大好些?”
“应候有心了!都是多年落下的老病根了。”白起并不直接回答。
“听太医说,武安君确实有些旧患,不过似乎并不影响行军作战。大王恩宠,武安君已经休养了近一年,俗话说,‘技不练疏,刀不磨钝’,武安君的宝剑也是时候出鞘,再威武中原了。”应候范雎笑道。
武安君一只手放在几案上,大拇指在碗口上划圈,划了一圈,一圈再一圈,良久,才悠悠道:“应候觉得此战我军胜算几何?”
“武安君您出马,毫无疑问,必定是大获全胜!楚地方圆五千里 ,持戟百万 ,您从前率数万之众 ,就拔了楚国的鄢 、郢,焚烧其宗庙,向东攻打至竟陵 ,楚人震惊恐慌,不敢西向抵抗,迫不得已只能一路向东迁徙。”应候向武安君白起竖起大拇指,陪笑拍马。
武安君摇摇头,道:“是时,楚顷襄王仗恃楚国强大,不体恤民情国政,而群臣争功诿过,嫉贤妒能;谄媚讨好,阿谀逢迎者受到重用,良将贤臣反遭疏离排斥;百姓心离 ,城池不修 ,既无良臣 ,又无守备 ,所以我才得以引兵深入 ,夺取多座城邑 ,发梁焚舟,迫使士卒背水作战。又掠夺城郊村野的粮草以补军用 。当此之时 ,秦中士卒以军中为家 ,将帅为父母 ,不约而亲 ,不谋而信 ,一心同功 ,死不旋踵 。楚人自战其地 ,每个人都顾念自己的家,各怀心事,军心散漫,毫无斗志,是以我能取得战功。”
“就算是这样,以前韩 、魏两国联合出兵 ,兴兵甚众 ,武安君您率领的军队人数还不到他们的一半,而您却能在伊阙大破韩、魏联军,流血漂卤 ,斩首二十四万 ,逼迫韩、魏向我大秦俯首称臣,成为秦国东面的藩国,以至于今日,仍旧称韩 、魏为东藩 。武安君用兵之神,天下莫不闻啊!”应候说。
武安君依然摇头,道:“伊阙之战 ,韩国力单势孤,只想着利用魏国,不愿自己的军队先出战;而魏国则想依仗韩国的精锐之师去打先锋。二军各怀心事,互争其便,不能同心协力。因此,我设置了疑兵与韩对阵,虚张声势,迷惑魏军,另外集中主力精兵,攻魏军不备。魏军既败 ,韩军自然也不战自溃 ,然后乘胜逐北 ,所以能立下战功 。皆计利形势 ,自然之理 ,何神之有哉!”
“武安君过谦了!赵国的士卒,十之七八都在长平之战中死去了,如今的赵国已经衰落虚弱,是以大王大举发兵,人数超过赵国军队数倍,您为大将,必定能一举灭赵。您曾经以寡击众,取胜如神,更何况现在是以强击弱 、以多击少呢? ”应候极力说服道。
讲到长平之战,武安君不禁冷笑一声,道:“长平之战,赵军兵败如山倒,我军没有乘势,一举将其歼灭,大王竟然因为他们畏惧屈服,提出献城求和,就放弃了大好良机,给了赵国喘息的机会。他们抓紧耕作,积蓄粮草,增加储备;孤幼儿长大扩充军队,他们厉兵秣马,缮治兵甲,增强兵力;他们修护城墙,疏浚护城河,增固城邑;主君屈格亲近大臣,大臣不顾生死结交死士,甚至于像平原君那样的人,都令他的妻妾们下到军中,替将士们缝补衣物 。臣民一心 ,上下同力 ,犹如越王勾践被困会稽山归国后,卧薪尝胆,发愤图强,誓死灭吴。现在伐赵,赵必固守,诱使赵军出战,他们也必不肯出 。围其国都 ,必不可克 ;攻其列城 ,也未必可拔 ;想要抢掠其城郊村野 ,必无所得 。兵出无功 ,天下诸侯必生疑心 ,那么外援救兵必至 。臣下只见攻赵之害 ,未睹其利 ,又重病在身 ,恕白起不能出征。”白起顿了一下,望向应候,道:“若在下没记错的话,当初极力说服大王接受求和的,不正是应候您么?”
应候范雎羞愧难当,起身告辞。出了武安君府邸,应候径直去了宫殿,把武安君的话一一转述给秦昭王。秦王听了,怒拍几案,道:“难道没有了白起,我就不能灭赵了不成?” 又下诏:“命王龁为大将,再领兵二十万,即刻赶赴前线取代王陵,势必攻取邯郸!”
赵王收到消息,又急又气,黑秦这是要把我赵国往死里逼呀!是时,秦国太子安国君的庶子,也就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