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旁站着。老太太左右两边已经坐着长房的两个兄弟和秦无暇,总不能让秦无双坐到秦无穷兄弟那一行,那就只有可能是让坐在秦无暇所在的位置。
秦无暇见状,十分不情愿地起身让座,转身推了推下首座位上的秦无雪,秦无雪忙拉着秦无烟一起往下挪出了一个空位,秦无暇撇嘴落了座。
老太太拉着秦无双坐下,一反常态地对她嘘寒问暖了起来。秦无双心里疑惑,只是面上不显,一一平静地应对着。
屋里的婆子媳妇们开始有条不紊地摆上了诸色饭菜和点心。
孙子辈们一声不闻地吃着早饭。吃到一半时,老太太突然问秦无双:“双儿今年可有十三了?”
秦无双放下筷子答:“再过两个月就是足十三岁。”
老太太点了点头,然后意有所指地叹道:“的确是个小大人了,你也该学着替你爹娘分担分担了。”
至于分担什么,却没明说。
秦家从商,若要寻根究源,还要从秦家祖上是前朝御医说起。据说是后来经历过战乱,新的朝代更替,祖上就隐姓埋名在民间开了家坐堂药房。起初因着医术精湛,患者们纷纷慕名而来,卖了不少药材,因此积累了不少银钱。之后便用这些银钱大肆开药房,开成了赫赫有名的秦家药行。
秦家后辈们便又利用这些基业开拓了其他产业,因颇有生意头脑,很快做的风生水起。直到秦家后辈里有位娶了秣陵首富金家的嫡女,也就是现如今的秦家老太太,——锦上添花后,秦家一举成为汴都屈指可数的富商之一。其名下产业遍布茶行,布行,酒行,药行,珠宝玉器行等。
秦家现今嫡子三人,长子秦光明掌管着秦家药行,酒行,和珠宝玉器行。次子秦光辉掌管着布行和茶行。
因三子秦光景自小不喜商贾之道,只喜舞文弄墨,凡所诵之书,几乎过目不忘,人皆称他为‘小神童’。秦家以为这是老天开了眼,给秦家送文曲星来着。虽说秦家富列名商,但商人地位终究是上不了台面的,加上自太宗以来,国道一向崇尚文治,朝廷大肆开科进取有才之士,是以秦家人把由商转官的希望全部寄托在了秦光景身上。
而秦光景也确实不负众望,年纪轻轻一举及第,十五岁便高中一甲探花,孝宗皇帝当殿授了他一个从六品的应天府判官一职。可就在秦家阖府大乐,敲锣打鼓地准备送秦光景上任,谁知秦光景突然间得了一种怪病。——起初四肢无力,吞咽艰难,饮水呛咳,言语含糊,最后竟昏迷不知人事了。
秦家请遍了汴都城里最好的大夫,皆摇头叹息说没救了。后来孝宗皇帝得知此事后,便命宫里最好的奉御前来诊治,看过之后也是无济于事。
秦家只好一面开始替秦光景准备后事,一面找算命先生算了一下,得卦说秦光景命不该绝,或可用喜事冲一冲。当时的秦光景也就剩下一口气吊着,那些曾经准备抓他回去当女婿的人家一听提亲,都避之不及。就连穷苦人家的女孩子给钱也不愿意嫁给秦光景。后来还是老太太刚从外面买来不久的一个卖身丧父的林姓丫头,自告奋勇地向她请命,愿嫁给秦光景为妻。
说来也怪,当时林氏嫁给秦光景之后,身体渐渐好转起来,半年后竟能下床了,只是身子依旧无力,需要人搀着,不能久立。身体也较之前羸弱了不少,说大声了气就上不来。秦家人瞧着都以为只不过是在耗日子。谁知,在林氏的悉心照料下,秦光景不仅活了下来,而且还和林氏生下一个女儿,便是秦无双了。
秦光景虽活了下来,到底成了病弱体,做不了官,秦家由商家转官家的出路从此算是彻底无望了。秦光景因不懂商贾之道,身子又弱,只能在家将养着。
秦家是个大家族,嫡出三子虽已各自婚娶,但并未分家。是以,在外,秦家长房和二房分管店铺;在内,由长房封氏主抓,二房周氏协理。至于三房的林氏,身份卑微,只是个江湖卖艺的女子,死了父亲无钱丧葬,卖了身才进来的,根本不懂什么中馈之术,自然在秦家里是说不上什么话儿的。
府里的下人们都是人精儿,偷奸耍滑,拜高踩低的。当着秦光景的面对林氏客客气气的,背对着林光景可就是另外一番嘴脸了。而这一切都被秦无双看在眼里,随着她慢慢长大,她也渐渐知晓了一些人情世故,明白了一些道理。
打那时起,她就决定,做个父亲喜欢的大家闺秀,做个讨祖母喜欢的乖孙女,做个自己期待的那个韬光养晦,能够掌握自己命运的女子,从而有朝一日,能成为一个能为父母遮风挡雨的大树。
只可惜,前一世,她壮志未酬,在乎的人都先死了。重活一世,她初心未改,只是这一世,她一定要先护好父母双亲才行。祖母话里的意思她自是清楚的,无非是在暗示她:牧家提亲一事,让她多为秦家的利益考虑。
她冲老太太笑盈盈地点头,乖巧地说:“祖母放心,爹娘若想双儿分担家计,双儿一定学着分担,绝不会偷懒的。”
老太太听了,也没说什么话,只是深深地看了她一眼,似在探究她到底是真不懂,还是假不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