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棠书屋 > 修真小说 > 大唐长公主 > 分卷阅读28
    这么说,怒了。

    自古以来长幼有序,谁给李泰那么大的胆子生出这些非分之想?

    丫的,这不是送上门来找抽吗?

    少年郎,一身锐气傲慢、目无下尘,谁也不服谁。

    要是当时长孙皇后在世,估摸早就把这俩熊孩子的念头掐死在摇篮中了。

    可李世民没有,他从来都只当慈父,明知李泰有非分之想还依旧故我地宠着惯着,明知道太子李承乾心有不安,也不去安抚。

    最后,俩熊孩子反目成仇,造反了。

    ……

    ——论国有贤后的重要性。

    长孙皇后的棺材板都快压不住了。

    俩不省心的熊孩子造反的结果,是被李世民废为庶人,幺儿李治坐收渔人之利,成为大唐的储君。

    那一段往事,一直是太宗李世民心中的痛,极少提起。到了李治这儿,更是几乎不提。

    兄弟相残这样的事情,光是回想就觉得糟心不已,有什么好提?

    李治不提,别人更加不敢提,却没想到今天被李沄问了起来。

    李治若有所思地看了女儿一眼,问道:“太平怎会问起这些事儿?”

    李沄站在石凳上,小脑袋抵着父亲的肩膀,语气很是同情地说:“因为我有很多阿兄,阿耶却没有啊。”

    李治闻言,顿时哭笑不得。

    李沄抬头,瞪大了眼睛,神情十分无辜地望着父亲,“难道不能问吗?”

    李治笑着摸了摸女儿的脑袋,“能问,当然能问。”

    转而说起了年幼时跟两位兄长之间的趣事,这种事情成为禁忌并不是李治的本意,他只是不想提起而已。

    李沄站得累了,干脆躺下,脑袋枕在父亲的大腿,听父亲说过去的事情。

    李沄望着父亲,心中的感觉也有些复杂。

    父亲丰姿俊朗,谈吐温文儒雅,所谓君子风流,父亲就是行走的君子教科书。

    可作为一国之君,从登上帝位开始,父亲就跟先帝留下来的四个顾命大臣斗,好不容易斗赢了,又要跟关中世家势力斗……倘若不是心如明镜,又有十分的能耐,父亲绝不可能有今天。

    如今皇权在手,却高处不胜寒,身边连个能说心里话的人都没有。

    李治被李沄勾起了旧日的回忆,倒也不避讳,向女儿将当年的事情娓娓道来。

    一个三岁的孩子就算听了当年的事情,又能懂得多少呢?

    难得有人听他说说这些事,李治就权当是拉家常了,有的事情放在心中太久,也该放在太阳底下晾一晾。

    在李治看来,谁还没有过年少气盛的时候。

    放眼长安,多少皇室宗亲的青年才俊们血气方刚,一言不合便拔剑怒喝来决斗,那并无不妥。

    ——唯一不妥的是,大概就是两人决斗的太子之位。

    李治想起旧事,虽有感慨,却并不悲伤。

    “其实阿耶的两位兄长本性并不坏,只是被有心人教唆了,才会犯下大错。”

    李沄闻言,很是赞同,忧心忡忡地跟父亲说道:“那阿耶得看好了太平的阿兄们,可不能让他们被坏人教唆啊。”

    李治忍俊不禁,伸手刮了刮李沄的鼻梁,随即就想起了几个熊儿子。

    因为李承乾和李泰当年自相残杀的事情,李治对几个儿子的教育都很重视。除了太子之外,其余几个儿子在读书上都是放羊吃草的类型,相比起能力才华,让儿子们知道长幼有序,兄友弟恭这样的道理似乎更为重要。

    想起方才在长生殿时,李旦主动要求留下陪李显背诗的事情……李治眉目染上了淡淡的笑意。

    他将李沄抱起来,笑着将女儿抛了起来,“太平放心,你的阿兄们不会的。”

    李沄忽然被父亲抛起来,吓了一跳。

    可随即她又爱上了那种抛起来又被人接住的感觉,感觉心都快要跳出来了。

    她听到自己像是个小疯子似的欢呼起来,“好玩,阿耶,再来一次。”

    王百川跟库狄氏两人看得直冒冷汗。

    前面就是太掖湖,当今圣人文能提笔安天下,武能上马定乾坤,如今也正值壮年,要将小公主举高高那是一点问题都没有的。

    可万一不小心失手,公主掉进太掖湖怎么办?

    库狄氏连忙上前,跟李治说:“圣人不可,万一没接住,公主会掉到湖里去的。”

    李治看了库狄氏一眼,笑着问李沄,“太平怕不怕?”

    李沄的笑声宛若银铃般洒落,“不怕!阿耶,再举高一点!”

    李治见状,也扬眉笑了起来。

    而这时,被李治举高高的李沄看到槿落神色匆匆地朝这边跑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