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棠书屋 > 修真小说 > 我有先帝聊天群 > 分卷阅读17
    实我讲故事赚钱,也不丢人啊。”

    “当然不丢人。但奶奶懂你,那些女佬未必懂。传来传去,难免就会传得难听。”

    说得也是。后世谓“人言可畏”,古时谓“三人成虎”。

    反正等何元菱赚了钱,多为大靖作贡献,多涨能力值,就会领取“传送门”。到时候把先帝的财宝传送点过来,带领何家发家致富。

    靖显宗有一点还是说对了。

    这年头,农民太苦了,守着几亩预征税、且还会随时加税的桑田,真的难以维继。不如赚钱搬家,带着弟弟和奶奶去城里置产过活。

    我奶奶可曾经是个闺秀啊,我弟弟也该是个读书郎啊。

    我何元菱,自己要混出个人样,也要给奶奶过过好日子,还要给弟弟买学区房。

    嗯,就这么定了。

    13、根源在靖太祖

    初战告捷的何元菱,接连几天都收成颇丰。

    现在她每天出现在毛记茶水门口,总有一大群小屁孩翘首以盼。

    大人们不好意思显得太期待,就坐在茶棚里点一壶茶水,三三两两说着古经,其实也是在等着何元菱出现。

    毛二如今可抖了,觉得是自己给爹爹招来了财神爷。自从有了何元菱,连带着毛记茶水的生意也好了不少。毛二觉得全赖他慧眼识英雄、强过孙悟空。

    现在整个余山镇都知道集市上有个特别会讲故事的小姑娘,讲的是猴子和猪打妖怪的故事。虽然猪和妖怪、尤其是传说中的女妖怪还没有出现,但前面的齐天大圣大闹天宫、又被如来佛祖压在五指山下之类的已经很好听了,后面的女妖怪不知道还要多好听呢。

    一传十,十传百,听何元菱的故事成为了余山镇居民的新兴活动。

    “快点快点,你吃饭怎么介慢。数米粒哒?”

    “再不去就要排后头了,你只猪头三!”

    “哎呀,碗回来再洗好了。女佬就是麻烦。”

    “孩他爹,要不你搬个板凳去抢位置吧,头三排啊,不是头三排晚饭没的吃。”

    “……”

    最近余山镇的中午,大致就是这么个情况。

    镇上的居民有集市、有作坊,与附近的商埠也有贸易来往,相对以耕作为生的乡下村民来讲,日子要好过一些。每天一个铜板对他们来讲的确就是指缝里漏一个的事儿,多一个不多,少一个不少。

    一个铜板就听这么好听的故事,打发一个下午无聊的时光,那真是合算死了。

    所以有些宽裕的人家,现在是拖家带口来看,以坐前三排为荣。

    居民们不知道何元菱的名字,现在都叫她“说书小娘子”。

    反正这位“说书小娘子”每天收满一百个铜板,就会多讲一段,若给多了,满了一百五十个铜板,“说书小娘子”又会额外奉送一小段。要想出最少的钱,听最多的书,那就要更多的人出钱才好。

    大人们不好意思检举别人,就暗中撺掇孩子出面。几个大孩子十分精明,他们死盯着每一个来听故事的人。谁想蹭听,那几乎是不

    可能的。

    从一开始的讲一段免费的,然后才开始喝水收钱,到后来,根本不需要讲免费的。

    茶棚前的空地上,已经约定俗成地放了一张椅子。何元菱往那儿一落座,何元葵就带着几个最积极的毛孩子开始收钱。

    给钱才能近前,没钱的,就只能站得远远的。至于听得到听不到,全看风向。风向恰好了,刮几句进耳朵,就算是赚到;风向不顺路,那就只能听听春风的声响,闻闻春风的味道了。

    数日下来,一吊钱就已经集满了。

    按这个速度,一本《西游记》讲完,何家搞不好可以在余山镇的哪个边角落里买间小房子,或者给家里换一台新的织布机了。

    奶奶每天数钱的时候,总是一副“就爱被金钱蒙蔽双眼”的表情。

    “人这一辈子,果然就是追香逐臭。追着饭菜香,逐着铜钱臭,我真是好久没有见过这么多钱了。”

    弟弟何元葵也总在旁边帮着数,计算着自己何时能去镇上的好学堂念书。

    越计算,脸上就越有光芒。

    何元菱真是好喜欢奶奶和弟弟这种充满希望的表情。虽然十多天前,她都不认识奶奶和弟弟,但现在他们是自己在大靖朝唯二的亲人。

    当然,她这么努力,也还有些别的原因。

    每天讲完故事之后,她便会坐在毛家的茶水铺子里静静地喝几口水,其实也是听其他茶客讲古经。

    偶尔也会不动声色地问几句关于大靖朝的田地制度啊、人口制度啊。

    不然先帝们讲话,她都插不上嘴。

    毕竟身为“先帝聊天群”的群主啊,业务也不能太差。

    由于何元菱白天积极搞活大靖民间经济,晚上持续忧心大靖未来国运,最近她的能力值涨得很快,进度条已经接近四分之一了。

    而先帝们也终于发现了积分的秘密。

    何元菱以为他们知道了彼此的积分,群里一定会是一场混战。居然没有。

    哪怕入了陵寝,他们也维持着帝王该有的格局。

    靖仁宗很平静地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