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棠书屋 > 都市小说 > 现在开始回忆 > 分卷阅读22
    ?黄叔叔最爱逗小孩。”

    “要不就是吴承承她爸,小时候不是老开玩笑把你当女婿?”

    说了好几个人,他接连否认,一直闪烁其词。

    我正好瞥见茶几上的烟盒,更气不打一处来。这么多年还误会魏潇了,看来源头在这:“到底是哪个叔叔?你是不是蒙我呢?我发现你——”

    “你爸。”

    他抿抿嘴,垂眼重复了一遍,“嗯,就是咱爸。”

    第17章 我去北京上大学

    “我去北京上大学,带你走进北大清华,提前感受高等学府浓厚氛围,树立远大志向,赢得未来……”

    班主任推推眼镜,把宣传单放下,补充:“时间是 10 天啊,连来带去。费用 1980,可以带回家跟父母商量一下,想去的这周之内找我报名。”

    我把宣传单垫在课本底下,不时扫两眼,还真有点动心。放学路上想再仔细看看,边下楼边从书包里扯出来,还没等拿到眼前,“唰”一下被人从手上抽走了。

    “嘶——李免!”

    他拿着看了两眼:“这旅游你想去?”

    “什么叫旅游?这是冬令营,去北大清华的。”

    “北大清华。”李免嗤一声笑了,随手把单子塞我怀里,“我们班都没人想报名的,老师硬是说半天,是她家亲戚办的吧?”

    我白了他一眼,忿忿把单子折好,顺口问道:“你说外校的人可不可以报名?”

    正好出了教学楼,李免低头捂捂耳朵,好半天才回话:“不知道……你想去可以叫吴承承啊。”

    “她前年跟家里去过了。”

    “魏潇呢?”

    “她说寒假忙着唱歌什么的。”

    “哦。”他想了想,又待开口突然被打断。有个女生从楼里跑过来,只穿着件毛衣,抱着手臂喊李免的名字。

    “李免!今天一起值日,怎么先走了?”

    “忘了。”

    翘掉值日他倒很坦然,转身跟女生往回走,没几步又停下补了句,“你要是问了徐之杨,也告诉我一声。”

    ——

    晚上写着作业,又把宣传单展开细细地看了一遍。那会儿其实也没什么远大志向,但“我去北京上大学”几个字就像有魔力一样,把我深深摄住。

    问题是自己去,爸妈肯定不会同意的。家属楼里的大人们习惯了相互通气,孩子干点儿什么都讲究结个伴。

    小算盘这么一打,毅然翻开电话本,拨通了徐之杨家的电话。

    结果他那段时间要出门探亲,显得有些为难:

    “你问承承了吗?”

    “嗯,她前年去过了。”

    “魏潇呢?”

    “她要唱歌什么的……算了,没关系,我看班上有没有别人报名。”

    “……李免也不去是吗?”

    “他?”我伏在床头柜边上,把听筒换了一边,没好气地说,“他说那是旅游,是老师家亲戚组织的,他才不带去的。”

    徐之杨那边笑了两声,犹豫片刻道:“要不然我不跟家里去了,也没太大关系,我妈应该能同意。”

    “别了,没人我就不去了,以后机会也多得是……兴许真去北京上大学呢。”

    嘴上说得轻松,挂了电话,失望地原地一瘫。我妈叠着衣服进来,露出不出所料的笑容:“人家是不是都不去?”

    “哼……”

    垂头丧气地爬起来,倒还记得跟李免说一声。也多亏了这个电话,我踏上了去北京的火车。

    “妈!李免说他去!周姨都让他去了!”

    ——

    我们这一趟火车出发的将将十人,到了北京才知道,总共能有一百来人,都是全国各地的中学生。

    每次出门浩浩荡荡,得四辆大巴才能装得下。为了方便管理,大家被分了组,背包上插着不同颜色的小旗子。

    同组的学生吃住行在一起,很快就熟悉起来。我们就是那时候认识的林孝诚——李免这辈子的死对头。

    后来我经常纳闷,这两人怎么就不对付。如今回忆起来,很多事情才逐渐清晰,原来从一见面,李免就烦他。

    评价如下:磨磨唧唧,事多话多,妇女之友。

    我对林孝诚的第一印象也不大好。确实像李免说的,他每天早上出门都是最慢的一个,非得把自己拾掇得整整齐齐;又怕冷又怕挤,好多景点都不愿下车,说自己早就来过;操着一口蹩脚的普通话,偏偏过分活跃,宛如交际花。

    冬令营刚开始的一个晚上,我和李免去楼下买饮料回来,正好碰见他了。

    “哇,北京太冷了有没有觉得?”林孝诚也提着个塑料袋,搭话,“好干燥。”

    我偏头看看李免,不甚感兴趣的样子。于是礼貌性地回话:“还行吧……”

    “你们一起来的?”

    “嗯。”

    他眼睛闪了闪,忽然笑嘻嘻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