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棠书屋 > 都市小说 > 共此灯烛光 > 分卷阅读27
    />  一进村,珉苏被深深惊呆了,她自幼生长在镇上,也时常去乡下,但江南水乡物产丰饶,人情醇厚,决不是像眼前这样,几栋茅草屋畸零地立在黄土地上,地上坑坑洼洼,有些破砖石铺在屋前,便算是路了,门口几个村民站着,衣衫敝旧,眼神有些好奇,却没有人上前招呼搭话,陈老师带头打招呼,对方却没什么反应,村长和主任带着他们一直往前走,过了一道山沟,小学就在山沟的旁边,几栋砖房半新不旧,里面传来读书声。他们走进一间教室,老师做个手势,读书声停下来,珉苏注意到这些孩子年纪大小不等,大的约十四五岁,小的才六七岁的样子。正在思量,村长和主任与老师交谈起来,原来这个其貌不扬的中年人是校长兼班主任,还有一个低年级的班主任兼代课老师,因为夏天农忙回家了。校长让学生下课,自己带着他们去了校长室,学生们便出来在教室前的空地玩耍。

    第十章

    第十章

    校长向他们介绍了学校的情况,合村并校后,周围几个村子的孩子都在这里上学,但是现在村子里也没几个孩子,留守的大多是老人,现在一年级、二年级和三年级一个班,四年级和五年级一个班,全校一共10个孩子,有的住得远,早上要走十多里山路过来。谈到基本的生活问题,校长说,后面有几间闲置的教工宿舍,支教队员一人一间,条件都差不多,有一个公共水房,可以打水洗漱,热水要自己到厨房去烧,珉苏觉得比她想象中要好得多。这时校长看了看时间,笑道:“得给这帮小鬼做饭了。”邀请村长主任留下吃饭,他们都推辞,请支教队员去村里吃饭,他们不愿给人添麻烦,也想熟悉学校的情况,便留在了学校。

    带队的陈延老师看了看厨房,对校长笑道:“我们来帮您做饭吧。”校长说:“那敢情好。”他口音很重,好在川音不难懂,他们有的从地上拿几个土豆削皮,有的去外面打水洗菜,有的刷锅淘米,很快便忙了起来,但是大锅土灶,却是谁都不会用,校长笑着从外面抱了一扎松针进来,放入灶膛点着了。珉苏在水池里洗着豆角和茄子,看外面的学生嬉笑追逐,心情变得轻快起来。

    时间其实还早,但孩子们吃完饭还得回家,因此开饭时间便要提前,这是公益组织提供的免费午餐项目,校长精心安排经费,把每天一顿的免费餐食变成两顿,说起这个,他也禁不住叹息,这些孩子家境贫困,有的父母都在外面打工,留下的老人年事已高行动不便,自己都照顾不了,更不用说孩子,晚上在这里吃饭的四五个孩子都是这种情况,六七岁的孩子哪能自己做饭,索性从中午的口粮里匀一些出来,晚上吃完再走。陈老师称赞校长,说这是大好事,校长却说:“想改变家长的观念,实在是难。”留下的还有两个女孩,他知道这两个女孩回家也没法写作业,还要做家务,家里有好东西都先紧着男丁,他做主把孩子留下,家长即使有怨言,觉得孩子不能回去帮着干家务,却因为省了一顿饭,而不再说什么了。

    晚饭是炒茄子、土豆烧豆角和冬瓜汤,即使以贫困山区的标准来说,也未免有些素了,但孩子们都吃得很香,加了辣椒豆豉炒出来的菜香气扑鼻,好几个孩子都吃了两碗饭。等孩子们吃完了,校长把他们送到门口,看着他们蹦蹦跳跳跑远了,这才回来。

    晚上洗漱完,珉苏躺在硬板床上,凉席已经打水擦洗过,她打开手机,没有渐川的短信,渐川人在国外,要和自己联系只能通过skype,然而这里也没有网络,想到这里,她决定还是做些有用的事,于是起身打开笔记本电脑,开始写支教笔记。

    珉苏安顿了下来,和孩子们也渐渐熟悉,孩子们天真淳朴,相处起来轻松自在。中午吃完饭,她习惯出去走走,高年级班有两个年纪大一点的女孩子,一个叫杨梨红,一个叫毛吉花,常常跟在她后面,问一些城市生活的事,她便一一作答。其他两个支教队员一个来自政管学院,一个是物理系的,原本不认识,但几□□夕相处,也熟悉了不少,两个男生虽然有些学生会的官僚气,但在日常生活中也十分照顾珉苏,抢着做重活脏活。条件艰苦,但珉苏身心舒畅,气色比起在学校时更好。

    周末没有课,陈老师他们劝校长也回家休息两天,校长考虑了一下,叮嘱他们注意安全,便趁着早上凉快回去了。陈老师带着他们去当地村民家中访谈,了解扶贫情况,走进村民的家中,她的心中也微微一惊,访谈的这一户算是当地条件中等的,但堂屋里也是昏暗破旧,一边是大灶,一边是桌子板凳,靠墙摆着些农具,上面有些锈迹,村长和支书负责将当地人说的土话翻译成他们能听懂的□□,两个男生也很好奇,提出很多问题,她跟在后面做笔记,觉得获益良多。中午村长热情留饭,他们终于不用生火做饭,吃上了现成的饭菜,村长的爱人下厨,饭菜虽然简单,还算干净可口。下午接着访谈,晚上支书家又留饭,村长也过来作陪,他们临走时拿出糖果和香烟放在桌上,大家谦让一番,也就收下了。

    村长和支书把他们送到学校门口,他们开门进去,发现校长室的灯还亮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