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棠书屋 > 都市小说 > 穿进年代文里养娃记 > 分卷阅读9
    是窝头咸菜,就说,“我想起来今儿还要回趟娘家,就不留下来吃饭了。”又说,“你把酱肉送给张家做啥?好歹留点给你侄子。阿宝没亲兄弟,这堂兄弟就跟亲兄弟一个样,往后他们弟兄两个少不得相互照应着。”

    这话,夏桂香从前没少跟原身说。说是巧心跟巧灵往后都要嫁人的,嫁人了就成了旁人家的人。全福跟阿宝两个才是一家子的兄弟。因此,每回全福来,原身都是什么拿好吃的,好玩的哄着他,比对巧心巧灵还要上心一些。

    “亲兄弟还有争家产的呢,堂兄弟就更指望不上了。”木蓝说。

    夏桂香愣了下,觉得脸上有些挂不住,也没多待就走了。当初陈家两弟兄分家,他们家占了个带门面的大院子,分给陈致远家的是个小院子。

    吃过饭,木蓝就琢磨起酱肉来。

    木家的酱肉方子,里面的用料都是一些八角之类常见的调料,没什么稀奇的。里头调料的配比,才是秘方。

    再有就是用料讲究。用的肉要选好的,各种调料也都要选好的。不光是要选好的,里头关键的几味调料,就连产地都有讲究。“那古人不是说,橘子长在南边和北边味儿都不一样吗?”木老爷子教木蓝的时候这么说。

    木蓝出师的时候,木老爷子尝了她做出来的酱肉说,还差点火候,但也还凑合。虽比不上自家铺子里卖的,但比起街上一般铺子卖的,味道还是要好一些。

    木蓝心想,这也不急。说不定清和县的口味,跟正源县的有些不同。往后这酱肉的味道,她再慢慢改进。

    到了巧心上新学堂的那天,木蓝带着巧灵阿宝一起送巧心去了学堂。

    巧心去了学堂,木蓝在家里做好酱肉,就挑去北街卖。

    挑子的一头放着酱肉,另一头坐着巧灵,阿宝在旁边看着。

    旁人都觉得奇怪,她一个卖吃食的,怎么不去南街卖,要挑到北街卖。但木蓝仔细想过了,这年头肉贵,老百姓没几个买得起的。要买,也是逢年过节买点解解馋。但北街都是商铺,且做大买卖的多。南来北往的贩货的客商也有不少。

    第一回 卖,她也不敢做太多。她是中午出的摊,但一直到了晚饭的时候,还没卖光。

    天热,酱肉放不住。木蓝只好把卖剩下的酱肉拿来做了晚饭,又取了些上回在夏记粮铺买回来的大米,蒸了白米饭。

    “今儿是巧心第一天上学堂,咱们吃点好的。”木蓝说。

    阿宝好奇地一直问巧心,学堂里是什么样。一会儿问新学堂里是不是教洋文,一会儿又问新学堂里是不是有女先生。

    “我听根生说的。不过他上了学,就有了个大名,叫刘耀祖。”根生比阿宝大两岁,跟他们家住同一条巷子。往日也跟阿宝打过几回架。后来不知怎么的,两个人和好了,好得常在一处玩。只是自从根生去学堂后,跟阿宝玩的时候也就少了。

    巧心笑着点点头,“教国文的是位女老师。她不是咱们正源县的人,是从省城来的。”巧心吃了口饭又说,“对了,她长得可好看了,还上过女子师范。我以后长大了也想像她那样。”

    木蓝问几个孩子,“咱家的酱肉味道怎么样?”

    几个孩子都说好吃。

    “但今儿没卖完。”木蓝说,“我得琢磨琢磨,问题到底出在哪。”

    第10章

    木蓝仔细琢磨了一晚上,觉得这酱肉之所以卖得不好,还是因为卖得不便宜。

    但她的用料本身就讲究,从肉到调料,样样用的都是好的,成本自然也就高。

    但要是在用料上头省了钱,味道也做不了这么好。

    思来想去,她觉得成本固然重要,但做吃食最要紧的,还是味道。既然用料没办法改,那就得再想法子。

    第二天,木蓝除了跟昨天一样做了酱肉,还另摊了些饼子。等带着阿宝和巧灵到了北街后,她切了一小碟酱肉用来品尝试吃,又把酱肉的一些边角料切碎了夹在饼子里卖,又好吃又顶饱,价钱还不贵。

    她做的酱肉本身就香,没一会儿,摊子前就热闹了起来,围了不少人。有试吃瞧热闹的,也有买个饼子夹肉解解馋的。

    木蓝正忙活着,就听到不远处传来了小汽车的喇叭声。北街虽是正源县城最繁华的街道,但路上铺的仍是从前的青石板,路面也不宽。因此,黑色的小汽车一开过来,人们都自觉往两边退让。

    小汽车在这个年代还是个稀罕的物件,尤其是在正源县这样闭塞的小地方,就更是难得一见。

    整个正源县只有一辆小汽车,因此,一看到这小汽车,大家就知道上头坐着谁。

    “这是县太爷的车子。”有人说。

    又有人听了笑,“都什么时候了,哪来的县太爷?如今都改朝换代了,该叫‘县长’。”

    虽是朝廷都没了好几年了,但正源县地方偏僻,好多人还没转过这个弯来。譬如还有人给小女孩缠脚,也有前朝的遗老还留着辫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