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棠书屋 > 都市小说 > 韶华应负少年时 > 分卷阅读11
    闹兴盛几年的伊始。

    这些年来第一个出生的孩子,是一直安安静静住在巷尾的顾医生家的临初。顾家世代为医,顾临初的爷爷是当时赫赫有名的老中医,据说当年多少人为了让他开一张方子,从巷口排队到了巷尾,顾中为人谦逊厚道,不计较不多话,有时梁家的孩子发烧了,去看他,不收钱,有时李家的老爷爷感冒了,去看他,不收钱。顾临初的爸爸顾孟然从小跟在顾中身边,对药理有着极大的天分,后来西医渐渐引入,顾中的一个忘年挚交跟他说,让孟然到日本学西医吧,不够钱我借你。巷子里老一辈的人都还能记得,那天一大早,十七八岁的顾孟然一脸腼腆,带着所有人的希望踏上了去香港的火车,然后再从香港做渡轮到日本。

    几年后学有所成的顾孟然回到沛城,在一家沛城当时最大的公立医院当上了首席外科医生,娶了当时医院最漂亮最温柔最招人喜欢的小护士何月屏,而没过多久,顾中就说着上了年纪,还是想回到家乡去,便悄然离开了如意巷。

    虽然顾孟然年轻,但遗传了老顾家的谦逊温和,待人有礼,不卑不亢,乐于助人,仿佛一切的优良品质都沉积在他们顾家祖辈至下一样,大家都喜欢他,尊敬他,也爱戴他。

    自然,从顾临初尚未来到世上,大家就已经开始对他投入了无数的关爱。大榕树下的李老奶奶大热天就开始织小毛衣,说要给顾医生的孩子穿上暖暖和和的;巷头卖鱼的王家每天早上总会在进的货里挑出最生猛的一条鲫鱼给顾家送去,说要给嫂子补补身;每次方源做完一笔大生意回来,总会带着一大袋外国进口来杂七杂八的生活用品到顾家,说准用得上。

    承载着几代人的厚爱而降生而成长的顾临初,是幸运的。

    当年的巷子里一共三家人最是大家茶余饭后热议的话题焦点,一个是胆大新潮,腰缠万贯的方老板家,一个是温和谦逊,知书达理的顾医生家,还有一个,是刚刚搬来,极少出现在大众视线里,却让人无比好奇的林家。

    林耀是沛城不太近的附近的一条非常贫困的小农村里出来的,从小立志当警察,果然不负众望地在沛城最大的警察局里当了警队一员,陈君梅的背景没有多少人知道,只是知道一个脸蛋圆圆还带着点红粉的年轻女孩居然也跑去了警局工作。

    当时俩人早出晚归,从来不参与巷子里地任何交谈,有时候回家早,见到一两个邻居街坊也只是微笑稍稍小小点点头就走过去了。

    顾临初出生后的第三个月,林家忽然传出的一声孩子哇哇的哭啼声惊醒了整条如意巷。大家都不知道林家什么时候有的这个孩子,大家不敢靠前,只能在大榕树后左顾右盼,小声议论。李老奶奶端出一煲还冒着白烟的白鸽汤,有点不好意思地走到人群中,眼神瞅了瞅林家,说:“你们谁帮忙送过去呗,我看他们家没个老人家的,年轻人哪懂得怎么照顾自己和孩子。”

    莫大婶把一煲热腾腾的汤端到林耀面前时,大家在大榕树下看的清清楚楚的,林耀的感动,感激,感谢都融化在眼神里,他说不出一句多余的话,只是眼眶有些湿润地看着汤又看了看榕树后面的一个个身影,点点头,千言万语只融成两字“谢谢”。

    其实人,在最初的时候都是为善的。

    没有一丝修饰,没有一丝避忌,生活在一条巷子里就像是一条命脉的延伸,老一代人们的包容和善良,对年轻的一辈总是尝试给予最大的照顾,我不嫉妒你过得好,我也不嫌弃你过的糟,且过乱世,尚记温存。

    很多很多年后白明书再次和苏家怡终于有勇气谈论起这些事时,苏家怡记得奶奶说过最清楚的一句, “善与恶,黑与白,永远不是从第一天就被划分的这么明确的”。

    新生命的降临总会带给一方土地许久的蓬勃气息,而短短两年里,两个小生命降临的喜悦还没被年月冲淡,两人刚学会走路,刚开始牙牙学语,还没到调皮捣蛋的年岁,又一个小生命降临了。比起前两个孩子来的安静不喧哗,方老板家的小纯离降临的是一个叫高调热闹。

    方老板住的是整条如意巷最豪华的大宅子,是当年方老大留下来的,方源结婚后,尽管白明书还是跟他们住一起,但是她早就给自己在隔壁逢阳街买好了一个屋,说是万事都该有个准备的好。

    方纯离回到如意巷的那个早上,整条巷子都喜气洋洋的,白明书一早就让李宗同从鹊喜居里带了一整车的礼饼来派给街坊,方宅门外张灯结彩的,那喜庆程度不亚过年。当方源的车子来到巷子口时,白明书还在和几个老奶奶搓着麻将,还是李老奶奶精明,忽然一指巷口黑色的老爷车,吐掉瓜子壳,喊道:“那不是你们家方老板的车?”

    白明书老是对苏家怡说,当年第一眼看到你,那可是真的丑。

    可是再丑,也还是自己的亲孙子。

    见到方源夫妇第一件事,白明书没有先去看襁褓中的婴儿,先是拉着苏慧如的手进了屋里坐下后,还一直轻轻拍着她的手背说“辛苦了”。

    尽管那个年代的婆媳关系还没有现在那么斗争激烈,但像白明书和苏慧如这样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