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明帝自幼聪慧异常,极得老和尚喜爱,在寺中也颇有些地位。但平素谦逊有礼,对归附于寺庙的诸多佃户也多有宽容,遇上个灾年还会劝说寺中前辈减免租金,甚至会亲自教一些农户子念书识字,在当地极得人心。
待到各地叛乱四起,嘉明帝顺势打出“清君侧”的旗号揭竿而起,追随者甚众。且每每攻占一个城池,便严加约束军士,不可有扰民之举,违例者,必有重责。
但到了世家豪强这里,便没有这般客气了。建立“议罪台”,将素日里欺压民众的各地豪强当众宣判罪行。虽说初时受到许多阻碍,甚至嘉明帝本人几度遇刺。但是最终成果斐然,毕竟这是乱世,像来是枪杆子出政权的。有兵有武器自然也就有了话语权。
且嘉明帝本人也是极其大方,当时收缴的财务大多分予诸位将士,甚是连小兵卒也能偶得一二赏赐。所得田产也悉数分给贫民。
可以说,除了地方豪强之外,他这一举措可以说!说是邀尽人心。而嘉明帝仿佛天生精于政务,又得多位能人辅佐。其所辖之地,不出几年,民众的生活条件便得到了极大的改善。其仁义更是广为百姓所称颂。
得民心者得天下,真不是随便说说的。据说明嘉帝攻城之时,还有城内百姓偷开城门相迎,甚至还有些个兵将不战而降。
但这位却又是极为稳的住的,在众多藩王争相对外扩张之时,反而守着其下的几座城池,大力发展农业经济,其后更是许多流民百姓争相来投,才顺势扩张领土。
这样缓慢的扩张之路也是持续了许多年。待到势成之日,可以说是势不可挡。最终在嘉明帝四十又五之时,建立华朝,完成了全国真正的大一统。避免了五代十国的乱像。
嘉明帝在位期间,可以说是励精图治,极力发展农业,更是派遣船队出海搜寻良种,数次后终于有所收获。并在各地实验后推广,且在国库丰裕后几次减免赋税,这些举措更是使嘉明帝的威望到达了顶峰。
其后进一步完善了科举制度。更是大力扶持寒门子弟,在各地建立官学,且在其中设立藏书阁,供学子借阅。据说这位原本是想在各个府城设立藏书楼,以供天下学子,后来却不知为何不了了之了。也是一大遗憾之处。
但其对于佛门的做法,却令人颇为诟病。按理来说,明帝幼时长于佛门,谋事之时也多得佛门帮助,上位后理应对其有所忧待。
但事实正好相反,就如宋□□赵匡义,黄袍加身之后立马便是杯酒释兵权。登基之后更是对武将多番打压,重文轻武的明明白白。及至最后,被外族欺辱至此也未尝不是这个原因。
同理,正因为嘉明帝长于佛寺,所以更清楚这佛门的能量及其盛行的弊端。
要知道佛寺的那些个佛田,僧侣可都是不用缴税的,偏偏其下良田众多,人口也不少,唐朝中后期均田制崩溃以后,更有大量人口藏匿于寺院当中。这对国家经济可以说极为不利,很难为当权者所容。
当时佛门一些睿智之人恐怕也看出来了这点,所以才会极力支持明嘉帝夺位。
但是结果依旧难如其意,嘉明帝登基后,便开始多番打压佛门,虽说没有做出强令僧侣还俗!俗这般过激之事,但几番软刀子割下来,也是令佛门元气大伤。
要知道这位嘉明帝从小在寺里长大,又曾参与其中管理,可以说对其中章程极为熟悉,再加之一国之君的身份地位,几番运作下来,佛门便是难以招架,好在明嘉帝也未赶尽杀绝,只是佛门自此之后地位便是一落千丈,在不负当年风光。
其实照他来说,对于佛门来讲,明嘉帝登基远比其他人要好很多,一个宗教无论好坏,发展到如此地步,对国家经济都造成了相当大的阻碍。只要是有识之君,便不可能放任其发展。明嘉帝好歹给佛门留下了传承。
要是换成别人,说不定勒令还俗更甚者行“灭佛”之举的,历史上也不是没有。
若是这些政策能顺利推行下来,说定华朝也能多存几代。
但即使只有不足十年的皇帝生涯,嘉明帝的许多措施依旧影响至今。甚至本朝皇帝对其都颇有推崇,这也是这本《嘉明帝本纪》至今不为人所忌讳的原因之一。
起码各地官学的建立,给了多少寒门子弟出头的机会,否则在师资力量与书籍资源上均与世家子弟相差如此之远的情况下,寒门子弟想要出头何其艰难?
说实话,看到这位的生平,沈煊心中也是复杂难言。
他想着科举有成不过为了在这个时代更有尊严的活着,源于他对于古代封建制度的极度不安之感。也会想着让爹娘引以为傲,但从未真正想过真正在些个时代留下些什么。
想到那位嘉明帝,绝对是个目标极为明确之人,人家在他这个年龄说不定已经在为以后的大事积蓄力量了。
且观其生平,他是真的在为这片土地而兢兢业业一生。
说实话,作为男子,有哪个没有些建功立业的想头?身为农家!家子,他更是清楚这时代农民的不易。
即便有着外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