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棠书屋 > 玄幻小说 > 玛丽的十九世纪[综名著] > 分卷阅读15
    报案。

    这意味着有四种可能性。原主家人也意外死亡了,或是守旧没有利用登报找人的媒体途径,亦或压根不关心她的死活。

    当然,也能是托里搞了一具替尸李代桃僵,让原主家人以为失踪的女儿/姐妹已经死了。

    如今鉴定科学技术落后,如果尸体体型相似、面容与体表被毁、又持有相同身份证明物品,被错认的可能性极大。至于是否会引人怀疑,则要看原主家人与罪犯托里的才智较量之后,谁更计胜一筹。

    鉴于原主是第一个被绑者,托里完全有充分时间故布疑阵。值得注意,托里对时间的把控非常精准。前后三次的绑架顺序不是随机,而是故意安排。

    最先绑架原主,是有充分时间毁灭痕迹不引起其家人的追踪。其次绑架华生因为他独身一人来到伦敦,而没有关系亲近者会快速发现他的失踪。

    最后对乔治安娜下手,大胆地半道劫人,是在整个旅店的水源里下了迷..药。及时毁灭其他证据,兑换好大量金币。不论达西家的势力如何,只用最后一天完成祭祀逃跑,金蝉脱壳的成功概率非常高。

    然而,托里机关用尽太聪明,最后反倒是暴毙丢了性命。

    玛丽沉默片刻,事已至此不妨随遇而安。依照计划,先在伦敦生活发展。

    “达西先生,多谢关心。如此先前说的,请让一切顺其自然。这是上帝对我的考验,我愿意尊崇主的旨意,不会因此陷入迷茫与焦躁,而要更好地生活。”

    达西不予置评,他可不是沦为明顿先生崇拜者的乔治安娜。

    “恕我直言,明顿先生,你不记得任何亲朋好友。在伦敦呆了六天,有没有触景生情地发现什么?”

    “是的,有些新发现。我应该很喜欢书籍,通过解不同国家的风情。以我的年龄,很可能选择在读大学前进行一两年的外出游历。”

    玛丽完善了背景设定,“既然欧洲报纸上没有人找我,我可能是独自来到英国不久,也就解释了为什么没有印象深刻的朋友。”

    达西没有说话,但心里默默认同这一猜测。

    “另外,我发现自己熟练美语。”

    玛丽切换了口音,“如果我来自大西洋的另一侧,更能说明为什么我对伦敦感到陌生。”

    美国南北战争刚刚结束两年。

    战后,美国的宪法与其他规章被修改,由松散的邦联国成为了一个联邦国家。大可不必夸大联邦国家体制有多优秀,仅仅就现阶段,南北一统的美国发展更迅速。

    基于此上,美国内战结束,年轻人跨洋开始一场大学前的游历就很符合逻辑。

    达西猜测M·明顿的祖辈从英国迁移到美国,家庭环境仍有浓厚英伦氛围,但也不可避免地沾染美利坚气息。

    比如说在淑女面前公然提及分赃,哦不,是平分赔偿款。哪怕主要是为转移乔治安娜的恐慌情绪,但也不会是英伦绅士能想敢说的招数。

    以上也能解释为什么M·明顿在英国像是查无此人。

    “既然决定暂居伦敦,那就收下它们。”

    达西将一个文件袋放到桌上,“你救了乔治安娜,这是你该得的,拿着吧。”

    听听这语气措辞,什么叫做该得的?此话丝毫不似道谢,生硬地接近居高临下地赐予。

    玛丽面不改色,没立即打开文件袋,但已经有了猜测。袋中应该有三件物品,一份工作推荐信,一份暂居伦敦房屋合同,以及一张高额支票。

    “怎么了?你让乔治安娜收了139英镑,现在不敢打开文件袋了?”

    达西说着将文件袋往前推,“达西家岂能让恩人空手离开,请打开吧。”

    哦豁,是的呢!

    达西家拥有颗感恩之心,但作为家主道谢的态度也难免夹带几分傲慢。

    “我当然可以打开文件袋,但那并不意味要全盘接受。”

    玛丽没有再三推阻,拆开一看所含之物与她猜测的大致相同,但仍有「些」差异。有一封申请就职大英博物的推荐信,一张两千英镑的支票,另外还有一份房地产赠予相关契约。

    ——是位于蓓尔美尔街北侧的一套房地产。

    如果对这条街没有概念,它处在伦敦市中心威斯敏斯特区。其东侧距离白金汉宫,西侧距离唐宁街都不满一千米。

    自十九世纪初,不同的俱乐部陆续在此开设,比如牛津剑桥联合俱乐部。可想而知其房产市值之高,足以用有价无市来形容。

    这份谢礼用一个词概括——壕。

    即便达西出手赠送的房产规格偏小,四层建筑,每层两到三个房间,但它的地理位置让其身价不菲。

    对此,玛丽只淡淡扫了一眼,若无其事地放下了文件。

    “达西先生,我能充分感知你的诚意,你对乔治安娜小姐的关心都体现在了这些礼物上。所谓表达多少谢意,证明了有多在乎。”

    玛丽笑着屈指弹了弹文件,“这不是天价英镑数字,而是你们手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