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地上意外去世,老板赔了一笔钱了事。

    她妈改嫁,她奶当时握着赔偿款问她是留下还是跟着她妈妈走?如果留下,她就跟着她一起生活,她会用这笔钱供她读书,直到她念不动为止。如果她要跟着她妈,钱她就让她妈带走大半,后面她的事她就不会再管。

    她当时选择留下,她奶果然只分给了她妈一点钱,剩下的都攥在手里,供她生活借她上学,甚至拦住了两个叔叔家里对那笔赔偿款的觊觎。

    两个婶婶对此颇有微词,后来对赡养老人并不上心。她奶要强,自己领着她住在老宅,至于钱粮,两个叔叔给就要,不要也不会去索要。

    她和她奶的感情很深。她大学毕业出来工作之后,自然而然地就接过了赡养义务。

    她奶啥都好,就是有个怪癖,喜欢囤粮。许是经历了那个特殊年代,她奶对粮食物资有着非同常人的执着。用她的话说,就是手里有粮心不慌。

    对此,她能怎么办呢,只能宠着了。她毕业第一年,就用工资将老宅翻新了,让她奶住得更舒心,并囤上多多的粮食并定时补充。可以说,这么些年,老宅囤放粮食的大屋子就没空过。穿越前,她刚趁着十一长假回去看望老人之际为她补充了一小货车的粮食还有日常生活用品和药品。

    如今她意外身故,她除了对奋斗而来却来不及享受的财产感到惋惜之外,最放心不下的便是她奶了。

    幸运的是,她立了医嘱,她奶是她财产的唯一继承人。她奶人不糊涂,再者,便是为了她奶手里的钱,她那两叔叔都会孝顺她的,晚年无忧。

    第3章

    傍晚的时候,姚父和姚大哥踏着夕阳归来了。

    他们得知姚春暖醒来了,都很高兴,但因为王家一事尚未解决,这点高兴也是转瞬即逝。

    姚大哥像是饿坏了,看到姚春暖放在碗柜里的芝麻饼子,忍不住掰了半块来吃。另一半递给姚父时,姚父罢罢手没要,只咕咚咕咚地喝了一大碗水。

    姚母看着心疼,这一看就是在城里办事也舍不得花钱吃喝了,她连忙招呼姚大嫂烧晚饭。

    姚父估计他爹和大哥要过来,连忙让多烧点。

    姚春暖呆在院子里帮忙择青菜。

    没多久,姚祖父和姚大伯果然来了。

    姚祖父年过花甲,身材干瘦,容长脸,鼻子挺拔,一双眼睛并不混沌,不时有精光闪烁。姚大伯则有点富态,五官和姚祖父有五六分相像。许是村长当久了,有几分威严。

    姚春暖发现,姚家人的容貌都挺好的,五官周正,其中又以姚春暖为最,她几乎是集了父母的优点来长,不然姚家挟恩求报时,王家也不会捏着鼻子就认了。

    姚家原祖籍在哪已不可考,只知道姚家生活在金牛村已经有四五代人了。村民间村子与村子间,都沾亲带故的。加上这两三代姚家人都挺出息,在村子里威望也足。

    繁衍至她祖父这一代,因为当了十几年的里正,人丁财运都旺盛起来了。

    祖父往上不在的长辈就不提了,如今她祖父这一辈,一共生了三子一女。她大伯情商智商都不错,便继承了里正的位子。如今,她祖父祖母跟着大伯一家子过日子。她爹行二,家里安排去学了一门木匠的手艺。她姑姑嫁给了隔壁镇上布庄老板的大儿子。小叔很有读书的天分,十六岁就过了童生试,可惜后面在赶考的时候在路上不幸遇上贼子罹难了。因为没成亲,连点血脉都没留下。这件事发生时,姚家人都很悲痛。

    她大伯生养了三子两女,她爹生养了两子两女。她亲哥堂哥们有成亲了的,下面还生了些小萝卜头。

    姚大伯那边暂时不提,她家,大姐嫁到隔壁村,她二哥二嫂带着孩子去了镇上。

    人丁兴旺,财运也不错。这些年来,她大伯家和她家分别置下了不少田地,她大伯家就有近五十亩,她家也就比大伯家少个十亩这样。

    先前,她家比大伯家要差上一点,等原主嫁进王家后,情况就反超了。

    因为原主成亲时,王家所下的聘礼,原主带走了七成,留下三成给家里。得益于此,家里才有富余的银钱到镇上盘了一个带后院的铺子做点小买卖。这会,夫妻两人留在镇上打听消息。

    独生子女的姚春暖,暗暗为家中庞大的人口啧舌。

    在等待吃晚饭的空档,几个男人没说王家的事,而是聊起了地里的活。王家的事,一时半会可说不清楚,等吃了饭再细说。

    姚家的晚饭烧得很快,没多久,姚母就招呼姚大哥在院子里支桌子了。

    姚大嫂擦了把手,说道,“娘,杏子还没回来,估计是在香草家,我过去喊一喊。”

    姚母喝道,“回来!喊什么喊!都什么时候了,还不知道着家?吃个饭还要大人去请,干脆别吃了!”这两天家里那么乱,那死妮子还尽想着她自己的事,一点也不为家里分担,气死人了。

    他娘骂女儿,姚大哥没吭声,天都快黑了还不着家,确实不像话。

    姚大嫂不作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