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棠书屋 > 修真小说 > 驸马的失忆日常 > 分卷阅读31
    上简陋。

    在外人眼中,这哪里又配得上矜贵显赫的顺安长公主呢?

    傅则先是懊恼,低声埋怨了自己,怎么就把姐姐惊醒了!

    接着抿出笑,颇有些不好意思,而眼神极为明亮,大大方方道:“我编了花环,送给姐姐!嗯……暂时找不到人,姐姐也不要丧气哦,事情会变顺利的。”

    最后没等姜应檀回应,垂下头,又开始埋怨自己,“我编的花环好丑,没有娘亲做的花环好看,要不还是重新做,做一个最好看的才配得上……”

    刹那间,那花环的底端被握住,又被轻轻拿走,惹得傅则抬头来看。

    姜应檀的神色难得正经又认真,“不,它就是最好的,我只想要这个。”

    第16章 檀儿,阿晔,再等等阿姐……

    北燕边境,距离临城约二百里路的小道。

    沿途的村落中望不见人影,更看不到袅袅升起的炊烟。大大小小的村落如同沉寂多年、不见天日的朽木,从内而外透出浓浓的死寂气息。

    这是通往临城的必经之路,弯曲小道上饥民不绝。他们的眼神黯淡无光,零散分布在道路前后,紧靠最后的力气蹒跚前进。

    他们死死盯着路的尽头,那里还望不见城池的虚影,但所有人都在不停默念——

    多走一段路,再多走一会儿,到了临城就能得救。

    瘦成皮包骨的女童,被母亲强拉着一步步往前挪。她已经饿到没有知觉,眼瞅着这条逃亡路,长到仿佛永远走不到头,突然情绪崩溃,大哭起来。

    “娘,到…到了临城,真的会有东西吃吗?”

    “不许哭!”女童母亲强撑出一口气,喝住女童的泪水,“临城会有饭吃,会给我们活干,喜儿再忍一忍,就快到了。”

    妇人半凶半哄地稳住孩子,说罢,偏头看向同行之人,有气无力地问:“妹子,咱们离临城还有多远啊?”

    与她们同行的是一名女子,头戴一顶破了洞的旧斗笠,大半张脸都被面纱遮掩,只露出一双好看的杏眼。

    她偏过头,看着不远处的破旧界碑,“约是一百多里路,晚间能到的。”

    那声音嘶哑又难听,如同被死死掐住脖子的鸟儿,挣扎间挤出的些许气声,刺耳极了。

    对此,妇人与女童仿佛已经习惯,面上毫无异色。

    喜儿将泪意努力憋回去,仰头朝着斗笠女子,声音如刚出生的猫儿般细弱,“姨姨,喜儿好饿……”

    “喜儿乖,明日就有东西吃了。”女子绕到女童身边,牵起女童空着的右手,环顾四周流民,不着痕迹地放了几颗豆子在喜儿的手掌心,悄悄对她眨了眨左眼。

    流亡太久,喜儿早就变得很懂事,刚才的失控是因为着实太饿。此时感受到手掌心的豆子,她往左侧娘亲的身上一扑,偷摸将豆子塞到嘴里。

    这是姨姨与她约定好的,吃东西一定不能被别人看见,不然会有坏人来抢的。

    妇人拥住喜儿,无奈地看了女子一眼,你的存粮也不多,别总宠着喜儿呀。

    被妇人以嗔怪的眼神望着,斗笠女子眨眼笑笑,并不多言。

    其实如此宠喜儿,皆是不由自主想起了妹妹。阿檀在这个年岁时,也是如此的娇小讨喜。

    斗笠女子目眺远方,眼中俱是坚毅之色,仅一瞬的停顿,又继续她辗转万里的逃难路。

    檀儿,阿晔,再等等阿姐。

    -

    临城二十里外,流民的安置营地。

    午时初,正是用膳时辰,营地里的人却不多。男子壮丁几乎都看不见,只能瞧见些老弱妇孺,妇人在匆忙搭好的简陋灶台上做着伙食。

    营地大门前排着长长的队伍,男女老少都有,看着都是奔逃而来的流民。

    流民列着队,逐次走进大门旁的木屋里,木屋中站着四名士兵,一男一女坐在长桌后头。其中那名女子,正是易容成寻常侍女的姜应檀,头上依旧簪着那支桂花木钗,跟前放着纸笔。

    站着的士兵问,“从何处来?一家几口?”

    “津州盐张镇,一起来的是我家老父……”

    “……”

    士兵负责开口询问,而姜应檀需要做的,是将这些人的身份一一写入户籍册。

    待这波人离开,姜应檀才放下细毫毛笔,端起手边清茶,稍稍抿上一口。

    从两日前起,她便由施粥转而做起这活计。一则,营地里有妇人做伙食,连着用施粥的法子说不过去;二则,她只想与新的流民见上一面,日日施粥,见的人又多又重复,着实繁琐。

    而借着录入户籍的便利,可接触所有刚来到营地的人,乃为上策。

    所以,阿姐究竟在哪儿呢?

    她可知道了临城的消息?

    姜应檀垂着眼帘,盯着自己膝盖发呆,正暗中思索着,未发觉屋内的人都走了。

    直到桌案前一道微弱动静,才将她的思绪吸引回来。

    桌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