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贯话少腼腆的孤身女子,这两年住进甜水巷从不外出,她一个人养育女儿,很不容易,四周邻里好心的都有帮扶。
但她却从不肯离开这里,甚至不同生人多说一句话。
刘二娘以为她就要同冬日里的鲜花,逐渐枯萎在寒风里,却没想到,她不是春花,却是凌寒独自开的腊梅。
她要做买卖,就把所有事情仔仔细细安排好,进最大努力,舍弃所的脸面,也想把摊子做起来。
刘二娘那张严肃的都是皱纹的老脸上,难得勾起一抹微笑。
她说:“你寻我媳妇去,她知道价。”
沈怜雪心里大石落定,她深深冲刘二娘鞠了一躬:“谢谢婶娘。”
刘二娘没答话,把背着手,慢悠悠回到了铺子里。
不多时,刘家大媳妇就从铺子里出来。
她娘家姓林,人都叫她林娘子。
沈怜雪冲她行礼,先说:“麻烦嫂子了。”
林娘子长得很富态,圆圆的脸上总是挂着和善的笑。
她不是个伶牙俐齿的女人,却很温柔,这会儿就笑眯眯说:“你要订什么,一会儿写了单子来,我给你按进价算,咱们连炉灶的租金一并写清,日结便是。”
沈怜雪道:“我只要生菜、香葱、香菜和蛋,蛋要得多些,谢谢大嫂。”
林娘子点头:“好说。”
如此定下,沈怜雪心中大定,她回了家,迅速写了单子,先定每日要十斤生菜,五斤香葱和香菜,并一百个蛋,然后又写了推车炉灶的租金,便去刘二娘铺子里给了林娘子。
林娘子道:“一般菜价按季有变,不过总也不会变化太多,菜都是一斤两文,好时节十斤十九文,少时十斤二十二文,蛋都是一文三个,一百个蛋三十二文,都是中等个头。”
沈怜雪也自买过菜,知道林娘子直接给了进价,立即谢道:“谢大嫂。”
林娘子抬眼看向她:“你手艺好,能做起来,别怕。”
她声音温柔,声音里满含笑意,却如炙热泉水,涓涓暖人心。
沈怜雪紧紧牵着女儿,她轻咳几声,点头道:“多谢。”
沈如意正听着母亲说话,就在这时,她耳朵一动,隐约听到汴河大街有人吆喝:“咳嗽药,一文一贴,吃了今夜得睡。”
这声音很陌生,但喊的话却熟悉得很,沈如意一个激灵,她挣脱开母亲的手,撒丫子往外跑。
那小小的身影一个闪神就不见了。
沈怜雪脸上的瑟缩和羸弱都不见了,女儿的消失,让她整个人陷入癫狂。
“团团,你快回来!”
作者有话要说:
禁榷制度:禁榷是指中国古代政府对某些商品实行的专卖制度。起源于春秋齐国,禁榷的范围一般包括盐、酒、茶等,关于这三者的律法也最为重要和完备。到了宋朝,扩大了汉唐以来的禁榷范围,把矾、铁、煤、香料、醋等列入禁榷物品。宋朝根据各种禁榷物品,制定了茶引,盐引,酒引等,这些引券便成了有价证券,可以拿来炒卖,也可以当做银钱直接给付。
团团:打屁股读条中。
第10章
沈如意却没有听到母亲的呼唤,她心里只有那句咳嗽药的吆喝声,循着声音,她从人群里往前挤。
她的发髻乱了,绢花也掉了,衣服蹭得歪歪扭扭,小人儿却依旧不退缩,拼命要找那卖药郎。
行人们见她跌跌撞撞,满脸焦急,有心善者,问她:“丫头可是寻不到家?”
沈如意脸上都急出汗来,她喊:“寻卖药郎。”
便有人往前指:“在那,你且小心些。”
沈如意顺着方向看去,只见一个平平无奇的白布幡子。
那幡子上只写了咳嗽药三个字,端是醒目。
沈如意拼命往前跑去。
她一边跑一边喊:“卖药郎,卖药郎。”
她人小,声音稚嫩,一瞬便被淹没在人群中中,如何不被人注意。
沈如意越发着急。
她跑得飞快,肺都要跟着炸裂开来,浑身都疼。
可她却不顾上那许多。
然而没跑多远,她没注意到脚下石子,一脚没踩稳,整个人猛地往前扑倒。
只听噗通一声,沈如意一头栽倒在地上,摔得整个人都懵了。
她这一摔倒,把两边的行人吓了一跳,纷纷扭头看过来,便有两个年轻娘子要过来扶她。
沈如意却什么都顾不上。
她的杏圆眼睛死死盯着那卖药郎,见他也看过来,立即大声叫:“我要买药!”
她声音甚至带了些凄厉,又响又亮,听得人心里发酸。
那卖药郎这回终于注意到了她,待到那两个女子把她扶起来,一个蹲下帮她拍了拍身上的尘土,一个左右张望,想要找她父母。
沈如意却全然不顾四周人等,她一门心思盯着卖药郎:“我要买,咳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