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出去,必然会引起宫中之人的非议,可能还会有其他位分高的主子阻止奴婢继续学下去,那样奴婢就无法再与殿下比试了。如若有人问起,殿下就说奴婢是在替您磨墨,服侍您读书,可好?”
齐欢儿这样说,既是为避免这种不合礼制之事给珍太妃惹来麻烦,也是替自己省些事,避免陷入无谓的纠纷中。
冲动之下的宁王自没有不同意之理,一口应承下来,便气呼呼的走了。
珍太妃看着宁王的背影,喜悦道:“欢儿,还是你有办法,我方才还在发愁,怎样才能说服他呢。”
古人还没有心理学之类的东西,齐欢儿怕这样说出来珍太妃会摸不着头脑,便半真半假道:“奴婢家中有个弟弟,非常顽皮,入宫前,奴婢经常边干家务活,边带弟弟。和弟弟一起待久了,便找到对付他的办法,让他少顽皮一些。殿下的年岁与奴婢的弟弟也相差无几,奴婢便依照弟弟的性子,揣测了一下殿下的性子,从而想出这个激将法。”
珍太妃恍然大悟,连连点头。
“欢儿,你知道吗?杨肖强不知道去哪里了,上头重新给咱们指派了个新的管事太监,叫赵柱子。这个新管事太监看着倒像个和善人,傍晚时还特意过来找你,他说因你识几个字,被珍太妃看中了,从明日起,你除了早晨需要做些打扫的事务外,其它时间均待在湘宁宫,给宁王殿下伺候笔墨。这可太好了,珍太妃是个和善人,妹妹你这也算有了盼头了啊!”
待齐欢儿在湘宁宫用完晚膳,回到洒扫局时,何秀姑远远的便迎上前,面带笑容,欢欢喜喜的说道。
“欢儿妹妹,珍太妃个心善的主子。若是你服侍宁王,服侍得让珍太妃满意,她指不定会从洒扫局要了你过去,到时候你就脱离苦海了。唉,没想到,识得一些字,竟然还是有这般好处的。不过,宫中的奴婢、奴才们中,除了一、二等的宫女和太监,其余的,识字的只怕也是少之又少了。”玲珑也心情不错的凑趣。
赵柱子?闻言,齐欢儿倒是安心了一些,从齐家村到皇宫的途中,她倒是和赵柱子接触过一段时间,此人虽然有些油滑,但还是有些小善良,不是大奸大恶之徒。在他手下干活,日子应该不会太难过。对何秀姑和玲珑现在的处境她也放心了些。
为了避免徒增是非,齐欢儿没有提及昨夜打杨肖强闷棍之事,也未提及她其实被皇帝指给宁王做伴读,只是挑了个听起来合情合理一点的理由说道:“哪有这么夸张,就是珍太妃见我胆子大一点,敢如实的劝阻宁王,又识几个字,便想让我每日扫完地之后,跟在宁王后面,劝谏他几句吧。”
在齐欢儿心中,也确实未觉得去服侍宁王就是件喜大普奔、欢天喜地之事,珍太妃确实是个很不错的人,但她现在待在这宫中也不过是权宜之计。这宫中再好,也是生活在很多人的眼皮子底下,生死由人,身不由己,还是在宫外,无拘无束,逍遥快活的好。
想到这里,齐欢儿不禁又有些牙痒痒,她都失踪这么多天了,林子聪那厮也不知道死哪儿去了,还不过来拜码头,关键时刻掉链子,她进宫前明明有让人给他捎信息,让他来寻她,她还指着和他一起共商逃离皇宫的大计呢。
第24章 比试 这表示皇帝昨夜宿在杏花宫
从第二日开始,齐欢儿打扫完杏花宫和湘宁宫的卫生后,便和上官策一起在湘宁宫听珍太妃授课。
通过这次授课,齐欢儿感觉到珍太妃其实是个博学多才的女子,授课也自有一套自己的方法和技巧,而且四书五经经古人嘴中讲解出来,与现代相比,状态和意境都有很大的差别。
这样一来,原本只打算走走过场的齐欢儿倒真开始认认真真的听起课来。
上官策的态度却仍旧没有改变,他找人打听过,打听来的消息称,齐欢儿是个农家女,家中孩子多,家境贫寒,齐欢儿能识得几个字,还是齐欢儿在村里的私塾外面偷学来的。
原本他就对齐欢儿只是个低三下四的婢女,却要与他比试之事感到不屑。听到这些消息后,上官策就对齐欢儿感到更不屑了。
所以,上官策还如同以往一样,保持着懒散劲儿。
除此之外,他还时不时的明嘲暗讽齐欢儿,说齐欢儿要躲懒不干活,也别找这么自不量力的籍口,同时他还暗暗威胁她,趁早死了这份要与他一起上课的心,不然,等她比试输了,他就将她找籍口躲懒之事告诉洒扫局的管事,让她到时死得很难看。
齐欢儿听了,也不辩解什么,只是无所谓的笑笑。
而珍太妃见识过齐欢儿的实力后,也想通过齐欢儿狠狠打击上官策一番,便没有阻止上官策的这种作死行为。
这种情况一直维持了一个月,齐欢儿与上官策比试的日子终于来了。
为了保证所出试题的客观性、公正性,珍太妃特意从尚仪局请了一位教习夫子来出题,出题的形式类似古代的科举考试,题目是国语中的一句“得时无怠,时不再来”,以首句破题,两句承题,然后阐述为什么,考试时间为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