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棠书屋 > 修真小说 > 媚娘说主妇 > 分卷阅读11
    赐,都与其他公主有所不同。

    有这样一个偶像,也就不难理解,长乐公主在听到匪患后,便到她爹,也就是李治他爸,唐太宗李世民面前请命,要求给她一队人马,让她带兵扫平匪患。可惜,被她爹无情拒绝,可是公主殿下并没有放弃,仍在私下查探,企图只用自己的公主卫队为主力来清剿。

    我在探听到这些情况后,于是花大力气去查那些劫匪的消息,打算拿到有力的情报之后到长乐公主面前去邀功,混个“名媛会籍”。可惜,我那时初回长安,人生地不熟,才刚跟当地的“丐帮”头目套上关系,还没来得及开展业务,就进宫了,这事就不了了之了!

    进宫几年后,宫里建立了皇家女子马球队,长乐公主是马球队的队长,而我也是马球队的一员,训练的间隙在一起聊天时才知道,匪患一直没平息,一直在长安城附近闹腾——仔细算来,那时,已经是贞观十五年,已经闹了四年了!

    那次匪患最终还是平息了,但那已经是两年后,也即贞观十七年的事了。那年,原太子,也即李治的大哥李承乾,因谋反被废除太子之位,李治被册立为太子,也是在那一年,长乐公主病逝,享年二十三岁!

    我几年前,曾悄悄地查过长乐公主的死因,因为我跟她一个球队训练那么久,知道她身体状况,她虽然不是十分健壮,但也并非病弱之躯,于是我得了“疑心病”,总觉得她的离世有猫腻。可是我查来查去,也没查去什么问题,觉得自己多心了,于是就把这事给放下了——当时心里庆幸,还好自己只是在心中怀疑,没跟别人说起过,否则还真不知道怎么收场!像现在这样,悄悄地开始,悄悄地结束,一切风平浪静,真好!

    李治为什么会提及此事呢?难道……

    走吧

    自贞观十一年进宫起,至贞观二十三年李治他爸离世那年止,一共有十二年。这十二年间,除去贞观十五年至贞观十八年这四年外,其他的时间我都是李治的跟班,托他的福,在帝国的政治中心行走,消息灵通。

    但在那四年间,我被送到国子监读书,离开了皇宫,又跟李治闹别扭,所以那几年形成了信息空白,而前次匪患的活跃期以及灭亡时,正好发生在那四年间,所以,不知情的我,之前未能将两者联系起来。

    现在,李治将缺失的信息给补上了,而且,他还告诉我,那个唯一的活口,在押送回京之后,还没来得及审讯,便不幸“旧伤复发”,死在监狱中,现在监狱中的那个,是个假货,本想用他当饵,看看能不能钓到什么东西,结果,这么多天了,泡都没起一个。

    李治还说,此次事件逻辑顺畅,条理清楚,结构严谨……如若不是那个“活口”死得太巧,他都相信了!正是那个“活口”的死,让他觉得一切太过完美了——李治他爸曾说过,完美的东西,都有问题。因为这个世间本没有所谓的完美,如果展现在你面前的人或事给你完美的感觉,那么就要警惕,因为要掩去正常情况下都会出现的缺陷而不让人发觉,他或者他们,需要使用非常规手段,而这种手段,往往非常危险!

    李治又说,上次剿匪之事,他爸就曾对他说,过程和结果都太完美了,匪徒的覆灭几乎可视为天意,而无需人力,这不正常……但那时,帝国储君更替,局势动荡不安,很多事需要处理,于是没有在这件当时看来是小问题的事情上深究。

    李治接着说,两拨匪徒的行事风格非常相似,如果隐去人物名称,而代之以甲乙丙丁,这次事件,基本算是前次事件的照抄。但是,这就说不通了,前次剿匪,匪徒也是皆被诛杀,因为没有案犯需要审讯,所以文档材料本就不多,只有寥寥几笔还都被封存。

    李治继续说,知道前次事情的人本就不多,知道详细经过的人几乎是没有,他当时天天跟在父皇身边,对这事都只知道大概的轮廓,最近命人翻看案卷,才发现两者的相似之处,贺兰安石是从何得知并且加以模仿的?

    李治问:“你相信这只是‘巧合’吗?”

    我摇了摇头,心想:“哪有这么巧的事?”

    我问:“前次剿匪,谁是‘贺兰安石’?”

    李治笑了笑,说:“我找人查了查档案,结果巧了,也姓贺兰,他叫‘贺兰楚石’!”

    贺兰楚石?不正是贺兰安石的兄长,那个在贺兰家无故人间蒸发的嫡长子吗?正是他的悄然失踪,贺兰安石才摇身一变,成了贺兰家的继承人,咸鱼翻了身,也让我姐更加受制于他!

    李治说:“那次剿匪,也是内哄,贺兰楚石也是早早就死了,攻破据点后,也是只剩一个活口,也是那个活口指认贺兰楚石是匪首,但略微有点区别的是,这个活口因为失血过多,死在了半道上,没能享受到长安监狱的待遇!”

    李治说,这就是那时的档案,你看看。

    我接过来很快就翻完了——全部档案只有三张纸,就是李治跟我说的这些,再没有别的了!这事看来有些难办!而且,我的直觉告诉我,再深究下去,可能对我们家来说,不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