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95章 孜然烤蝗虫
“煌神?”这次不但柳一一迷茫了,就连秦君笙也有点迷茫了。
难道是风俗不同?在秦张村没有蝗虫,但是有蚂蚱,他们也是烤来吃的,味道可鲜美了。
柳一一和秦君笙小的时候就经常去山里捉蚂蚱吃,可从来没听说过不能吃的。
老伯伯把柳一一给拦住了,柳一一懵了。
“大爷,这是害虫,你看都颗粒不收了,没粮食吃了,不吃它吃啥?要是它是神,咋能吃咱们辛辛苦苦种的粮食那。”
老伯伯却根本不听柳一一的,执意不要柳一一吃。
最终,柳一一拗不过,刚扔到地上,却被一个孩子,嗖的一下给捡跑了。
老伯伯看到了,又去追那孩子,柳一一馋的流口水,赶紧吃了秦君笙的两口,接着又继续烤。
也许是她烤的太香了,也许是孩子们恶极了,管不了什么鬼神的。
那个孩子吃完,转个弯又跑过来,眼巴巴的瞅着柳一一,柳一一又把烤好的两根都给他了。
孩子开心的跑了。
柳一一干脆让秦君笙继续烤,她则去抓蝗虫,蝗虫多了,越发的好抓了,不多时就一大袋子。
烤的太慢,干脆就把锅拿出来,开始炒,炒出来的味道更香。
也不知道孩子是从那儿找来那么多小伙伴儿的。
半个时辰不到,他们马车周围围了一圈小朋友。
柳一一不好自己吃,让他们干看着,还吸溜着口水,干脆也分给他们吃。
谁知柳一一刚说:“给,你们吃吧。”
一群孩子手伸到锅里,都不怕烫,一把抓一把的往嘴里塞。
“好吃,好吃,比肉都好吃。”
最先来的那个孩子,还自豪的跟大家说:“看吧,我就说很好吃,你们还不信。”
孩子们太多,他们也太饿,柳一一炒了一锅,不到一盏茶的时间都没了。
有些大孩子没吃够,眼睁睁的看着柳一一,眨巴眨巴眼睛,还想再吃,只是已经没有了。
柳一一想了想说:“来,那边有很多蝗虫,我教你们去抓,抓回来我给你们做怎么样?”
打点的孩子点点头,自告奋勇去抓。
但是,徒手抓肯定不行的,而且蝗虫会飞,抓到很费劲。
柳一一就把她的办法交给孩子们,现做了几个撑杆,用两块破布给撑住做成口袋。
蝗虫实在是太多了,不多时,孩子们又弄了一大锅。
就这样,一连做了四锅,秦君笙看看天,催促柳一一:“别抓了,再不走就到不了驿站了,带着孩子住在外面不安全,赶紧走吧。”
柳一一也看看天色,确实不早了。
把撑杆送给这些孩子们:“这些给你们留着,抓蝗虫吃,只要蝗虫抓完了,你们的庄稼就不会受损了,记住,它们是害虫,可以吃,不过得烤熟了吃,要不然会肚子疼。不是什么煌神。”
孩子们对吃的东西,毫无抵抗力,正是长身体的时候,再说去年就大旱,今年大旱加上蝗虫,明年更加颗粒无收了。
柳一一和秦君笙他们收拾收拾东西走了。
没想到孩子们把蝗虫捉到家里,有些老人不愿意了。
“赶紧给放了,这些是煌神,不能吃,吃了会得罪神仙的。”
谁知那些孩子根本不听:“不是煌神,是害虫可以吃,那个漂亮的姐姐都说了。他们还说他们是读书人,京城来的,他们啥都知道,比你知道的多多了。”
到底是读书人更能说服人,家里的家长们也怕孩子饿着,直管给他们做出来吃。
谁知,拿水煮还不好吃,只能烤着或者干煸,他们已经穷的揭不开锅了,自然不会像柳一一那样,还能放点油。
孩子们都说柳一一做的好吃,家里的家长做的不好吃,有的大孩子,干脆把蝗虫扔到火里,像是烤红薯那样烤熟了,抓起来吃。
别说,这样烤着比煮着更好吃。
等秦君笙和柳一一来到荆州的府衙,街上倒是没什么变化,就是城外的灾民多了很多。
第二天,他们刚安顿住,柳一一就开始在城外施粥。
赈灾的粮食并不多,也只能一天一顿,从早上到午后。
等柳一一施粥施了两三天,就发现灾民们有些回家去了,等她仔细一打听,才知道家家户户回家捉蝗虫去了,自从他们知道蝗虫也能吃。
也不想背井离乡的乞讨,回家捉了蝗虫之后,能找水源浇地就找水源浇地,实在不行,再来乞讨。
说来也巧,秦君笙上任第三天,天气阴沉沉的,到了傍晚,开始下雨,虽然雨量不大,却也是个好兆头。
要知道这是两年来,第一场雨。
于是大家都说,荆州来了个知府大人是福星,皇上派他来给荆州降福来了。
秦君笙是不是福星,他自己也不知道,只是拿着疆域图找柳一一来分析。
“这里是秦淮江,这里是曲水,都从这边绕过去了,要想解决荆州百姓们吃水问题,我们就得从这里开始修河道,把这边的水引到曲水。”
秦君笙在图上划了个道道。
柳一一看着中间好像有个山,建议秦君笙做实地考察,然后再划出河道的位置。
秦君笙点点头:“那行,明天我就去考察一下,或者我先问问这里的官员,看他们以前有没有修过水渠或者河道的。在前人树上乘凉,事半功倍。”
来了已经三四天了,虽然说是在城外施粥,其实也不用柳一一亲自去,她只第一天去了。
其余两天都在府上,接待客人。
不得不说,当了官之后,情况更复杂了,人际关系让柳一一不胜其烦,却又不得不应付,因为你压根不知道他背后是那根线,连着又是荆州的那个业务。
来拜访她的都是太太小姐们,有的目的很明确,就是想往秦君笙身边塞人,有的也很聪明,只是送了很多礼物,却什么也不说,纯粹的拉交情。
秦君笙倒是在府上交接工作,荆州知府因为赈灾不利被罢免,已经回到京城三个月了,三个月来积攒了很多案子还有很多公务。
都是需要秦君笙来办的。
到了知府,秦君笙才知道地方上的事物比京城要繁杂的多。
看着秦君笙累的焦头烂额,柳一一倒是给了他一个建议:“三郎,我听说他们当地方官的,都会掏钱请一个师爷,咱们也请一个吧。能迅速的了解地方形势,和老百姓的起居习惯,对你日后工作也有帮助。”
秦君笙一拍脑瓜:“说的有道理,那咱们就掏钱请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