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棠书屋 > 修真小说 > 便宜丈夫没好货 > 分卷阅读35
    了起来,交给楼漫因。望着这两百文钱,楼漫因百感交集,这简直比她那香料铺赚了两千文钱都高兴。

    第五日,收益还在涨,来吃面的人越来越多。

    但那大棚搭建的面馆实在太简陋,地方也小,坐不下多少人。因为没位置流失了不少客户,店主不得不向楼漫因反映情况。

    为此,楼漫因赶紧筹备着扩张,又雇了人在另外两处搭建棚子屋。

    在筹备的日子里,为了不流失客户,楼漫因一直在想办法。

    既然大家来瓦肆都是来玩的,流动性这么强,可不可以让客户打包带走?

    ☆、第二十七章

    有颂国的瓷器工艺已经非常高超,平时的碗、盘,盒等瓷器上,花鸟游鱼,名山丽水,栩栩如生。边边角角还常饰以回纹、莲瓣纹等等。

    但是,以古代的生产水平,是绝对做不出塑料盒的。

    人们平时也会打包,但大多数是打包干粮之类的。即便是一些饭菜,也可以用油纸打包。但是,像面条这种带着汤汤水水的,打包起来是十分困难的,大多时候,碗上边再扣上一个碗,就算是打包了。

    楼漫因找不出替代塑料盒的材料,自己又造不出塑料来,只得另想法子。

    然而,还没等楼漫因的另外两个棚子屋搭建起来,隔壁两个面馆已经挂牌营业了。

    商场便是这样,你这模式若是有利可图,多的是跟风之作。

    这几日,虽然面馆依旧是处在亏损状态,但是利润在涨,未来可期。楼漫因还没来得及膨胀,市场立马被瓜分了。

    隔壁两家面馆都是就地改造的,当然要比新建的快。楼漫因特地去瞧了瞧,每一碗面也是定价两文钱,看样子是有样学样。

    楼漫因只得督促着加快搭建大棚的进度。

    市场刚刚打开,第一个尝鲜的人有风险,自然也有甜头。面卖得越来越俏,另外两家也沾了光,生意火爆。

    楼漫因的简易作坊搭建好的那一天,三家同时挂起了带有“楼记”字样的牌匾。

    不仅如此,三家面馆出售的面统一用刻有“楼记”字样的瓷碗盛着。这种瓷碗白底青边,碗身刻着篆体“楼记”二字,是楼漫因专程让人制造的。

    店主在门前吆喝着,“各位客官,你们要是不想在本店享用,付了钱,面可自行端走,面碗吃完了搁在某处,我们自有人去收,只要不出了瓦肆就行。

    此语一出,众人皆惊。从来没有商家让人把碗带走的。一时间,人们纷纷围观看热闹。很多人不禁想试上一试,这其中,猎奇的人比真正需要的人还多。

    那日的戏棚里随处可见这种白底青边的碗。

    随后,楼漫因的楼记面馆以独特的营销模式迅速流传开来。自第一家面馆开始营业之后,楼漫因就开始着手布局其他瓦肆。现在基本上每一个瓦肆之中总会有一家乃至数家的楼记面馆。

    楼记仿佛已经是瓦肆的一张名片,来瓦肆若不尝尝楼记的面,那相当于没来。

    楼漫因也是故意为之。在临容城这条最繁华的街道,大大小小的瓦肆就有七个。而楼记面馆,只开在瓦肆之中,寻常街面上找寻不到。

    越是这样,慕名而来的人越多。

    一个月之后,月底清盘,算了算最早开的那家面馆的利润,除去地租,材料费,人工费等等,毛利润大概有十贯钱,也就是十两银子。虽然这还不及她买一两沉香。

    楼漫因依旧宝贝似的收起这十两银子,毕竟是自己的第一桶金。

    楼漫因粗略的算了一笔帐,面馆总共开了十八家,若按此计算,一个月也有180两银子。最早开的那家面馆在人流量比较大的瓦肆,有些瓦肆人流量没有这么大,收益会有出入,但大致150两银子还是有的。况且按照这趋势,收益还会增长。

    没想到永安山下的那片商铺还没修建好,倒是先在这个行业里风生水起,这算不算无心插柳?

    楼记面馆的生意越做越大,打着楼记的招牌,自然也是不怕楼家知道的。

    楼承续调侃道:“最近总是听说楼记面馆,我还寻思着是哪位本家,没想到这位本家,还真是本家的。”

    楼承持则是赞赏的看着楼漫因,他知道自己的这个小妹,当初不要嫁妆要香料铺,定是有自己的想法。同时也警告她,做生意不是闹着玩,每一步都要稳当点。

    这是她大哥一贯的作风,求稳。这也是楼家能长久下去的原因。

    做生意,也要讲究天时、地利、人和。楼漫因自然知道,自己这次多多少少有运气的成分。

    楼漫因回想自己开店的初衷,算得上是冲动的行为了,真的是说做就做了,甚至都未曾做一下市场调研。万一古代的人都不喜欢在逛瓦肆的时候吃面呢?

    所幸结果是好的,最后还是赚了。只不过,人不可能每一次都那么幸运。楼漫因开始慢慢的有些赞同她大哥的理念了,稳一点总是好的,稳一点才能走得更远。

    在楼记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