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国栋对闺女写的稿子信心十足,“你这些个段子写的不错,我们先练一练。”

    “可我好久没说相声了。”林桥写起来倒是容易,却对上台这件事没啥信心。

    林国栋看出了她的紧张,问道:“怎么,害怕到时候说错了丢脸?”

    林桥点了点头,她牵着爸爸的小肉手手,自己倒是个孩子心态,“爸,您说相声演员站在台上一定要放松下来,观众才能看出乐子来。可我好久没跟您一起演出了。肯定会很紧张的,搞不好会嘴瓢说错话。”

    “不用紧张,跟一老头子说相声而已。”林国栋安慰道:“咱们又不是去大会堂表演,你怕什么?”

    “杜老爷子好歹是个老艺术家,我觉得,他肯定能看出我的水平不够。”

    “不够就不够吧,能接茬就行。”林国栋想让她放松下来,便说起了往事:“所谓的相声,发源于旧社会摆摊卖艺的口技活儿,讲的是民间的趣事乐事,不讲究什么高雅风俗。我们这门手艺靠的是滑稽逗乐,自己表演的开心也是一种硬道理。你用你熟悉的方式去表演就好,放心,有爸爸给你量活儿,你的话落不了地!”

    林桥点了点头,她一下子不紧张了,还是爸爸讲的对:大俗即是大雅,紧张什么呢?根本没有人强迫她按照教科书去表演。

    相声么,自己说的开心才能让别人听着也开心。

    “还记得爸爸以前教你的老规矩吗?”林国栋笑了笑,算是最后提点一下女儿。

    “记得。”

    他们干曲艺这一行的有个不成文的老规矩:戏一开腔,锣鼓喧嚣,前方是听众,头顶是鬼神。曾经的梨园开幕前都是要酬神的,无论台下再怎么落寞,台上的演员都要把戏唱完,这就是尊重每一位观众,把他们当做衣食父母。

    人生也一样。开腔就没有回头路,只能把这台戏唱的要多精彩就有多精彩。

    ***

    第二天,林桥便带着儿子去了杜老师家。

    杜小龙是当今相声界的“元老”之一,辈分也是高的出奇。几番寒暄下来,姜还是老的辣,杜小龙的态度是亲切而不失距离。

    要知道:像林桥这般上门拜访,想“攀关系”的昔日学生,杜小龙没见过上千个,也至少见过几百个。所以甭指望一个小娃娃卖卖萌,就能套住老人家的心。

    林国栋小朋友先是当着老人家的面儿,背了几段《报菜名》、《同仁堂》这样的长段子贯口,杜小龙也只是笑了笑,评价了一句:“你儿子记性不错,将来大有可为。”

    这点小活儿根本镇不住老人家,林桥便拿出了杀手锏来:“老师,今天我带我儿子来拜访您,是想给您看一段我们演的相声。”

    “哦,你们想母子一起表演相声?”

    杜小龙捋了一把胡须,这倒是新鲜有趣的活儿,连他都从来没见过母子同台表演。

    林国栋老同志眨了眨大眼睛:“师爷爷,我特别喜欢相声,就做了妈妈的捧哏,我们一起排了一段本子。”

    本子也是相声行话,意思是新的原创剧本,杜小龙有了点兴趣,无论如何,孩子的志向都值得鼓励,便道:“好吧,给我看看你们的活儿,我来看看这孩子的功夫如何。”

    他们表演的这出相声叫做:《爸爸去哪儿》。

    4.004 剧场 六岁的娃娃会说相声

    要说个子太矮就是这点不好。

    林国栋小朋友穿着马褂,迈开小肉腿,爬上了板凳,才够得着台上的醒木。

    杜小龙笑了笑,跟身边的老伴儿开玩笑道:“这小不点儿娃娃,像是个小土豆儿站在他妈妈身边。”

    这会儿,林国栋小土豆一拍醒木,开口就是一段垫话(开场白):“……妈妈,天下的娃娃都有爸爸,但我都好多天不见爸爸了。您总是说他很忙,那爸爸到底去哪儿了?”

    林桥接茬:“你爸爸呀,真的太忙了,天天脚不沾地。”

    “我今年都没看到爸爸两回,妈妈,他还是我的爸爸吗?”

    “他当然是你的爸爸呀。那这样,明年我带你去看他两回,保准你满意!”

    “好的,妈妈你可别诓我!”

    “清明一回,七月十五一回。儿子你可要记住这两回!”

    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