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棠书屋 > 都市小说 > 尾气 > 分卷阅读15
    的。我通过老师的关系进了电台,当了主播,主持过几年深夜点歌节目。”

    难怪谢雨心的声音有点耳熟,原来在广播里听过。马牛不禁替她感到惋惜,以她这么好的外形条件,完全可以上电视。

    “我知道你在想什么。除了我的老师,我在北京什么社会关系都没有,完全是自己考过来的。能进电台其实是非常不错的,只不过那个时候电台已经开始走下坡路了。”

    她说得没错。现在电台的受众主要是司机,除了上下班时间听听路况,基本上没什么人听了。不过,马牛倒是挺爱听的,尤其喜欢听电台里的评书和相声。

    “不过你们最后还是走到了一起!”

    “有一天,我突然接到一个听众的来电,说他要点一首陈奕迅的《十年》,给自己曾经最爱的女孩。我一听就知道是他。《十年》是我们当年在一起的时候最喜欢的一首歌。他来北京了。”

    “那是什么时候?”

    “我们分手两年后,二〇〇五年。”

    二〇〇五年的时候马牛已经上警校了,学校是半封闭教学,记忆中并没有黄天这个人。

    “后来他约我见面,说自己来北京已经有一段时间了,某天深夜坐出租车,听到了我的节目,就打电话来了。他说这叫缘分,现在想想挺无厘头的。之后,我们又在一起了。”

    “缘分”这个词马牛已经八百年没听过了。

    “那时候黄天在一家大型的电视制作公司做编导助理,很辛苦,也没钱。但因为年轻,倒也不觉得苦,我们用大部分的工资租了一套一居室。我们不喜欢跟人合租,虽然那样能省下钱来。剩下的,我们就每个月花光。那是我们这一生中最快乐的时光,穷开心,吃个街边麻辣烫,看场喜剧电影,就很满足。”

    “当然,我们也会争吵。争吵的主要原因是没钱。当时,我们住在南三环外,每天要乘公交车去东三环上班。那时候的公交车是办月卡的,先上车,上了车以后售票员来查票,有月卡的就给他看一眼,没票的就买票,撕一张纸质的票。票的颜色有很多种,根据距离的远近撕,我们通常是最远的那种颜色。”

    “那时候北京有趟车叫300路,专门跑三环。这个300路车身特别长,它其实是两辆公交车连在一起的,中间由深色的橡胶连接带连接起来,转弯的时候就像手风琴在演奏。别看车很大,我们每次还是挤不上去。好不容易挤上去了,车门却经常把我的手和包卡住。因为人太多,有几次我被挤在人群中间,喘不上气,不得不下车,在路边的台阶上坐下,休息好半天才缓过劲来。”

    “没办法,每天必须这样去上班,要生活嘛。不过每天下班回来真是憋一肚子火,就想发泄。有段时间,我和他天天吵架。其实也不是生他的气,就是觉得窝火,生活太苦了。”

    “那时候我们特别想要一辆车,梦想就是奇瑞QQ,三万多块吧,我们也觉得挺好,甚至还选好了颜色,是那种嫩黄色的。走在街上,每次有奇瑞QQ从我们身边开过时,我们都羡慕得不得了。有一次,我们鼓足勇气,走进了一家汽车店,当销售听说我们买辆奇瑞QQ还要贷款时,那目光真的能杀死人。”

    “后来买了吗?”

    “没有。我们连一万多的首付都拿不出来。没过几年,北京突然限号了,开始买车上牌要摇号,我们那个后悔啊,当时要是拿下那辆车,我们也算有个京牌了。结果呢,直到他死,我们也没摇上号。那辆红色森林人是他回湖南老家买的,开了两天才到北京,到北京当天,就被交警拦下,扣了三分,罚了两百,理由是没有办进京证。”

    马牛想起当时胡警官说,那辆红色森林人有十几条未处理的违章记录,其中有一半是因为没有进京证或者违反了限行条例。

    “对不起,我是不是说得有点远了?”

    “还好。我想知道黄天一些工作上的事情。你之前说他在一家公司做编导助理,请问那大概是什么时候?”

    “二〇〇六年吧!”

    “公司叫什么?”

    “普天大喜,也是他现在的公司。”

    “你是说,他来北京这么多年就没换过工作?”

    “没有,一直在这家公司。”

    “这倒挺难得的。据我所知,在北京工作,很少有人从来没换过工作。可见这家公司老板待他不薄。”

    “还行,至少让我们买了这套房子。”

    马牛点点头,心里记下要去找黄天的这位老板聊聊。

    “黄天其实已经做到制片人了,不过在这之前,他也吃了不少苦。要不是他把握住了机会,我们不可能有今天这样的生活。”

    “什么机会?”

    “大概是二〇〇七年冬天。有一天,黄天回来得很晚,醉醺醺的,明显是喝了酒。他很兴奋地跟我说自己的机会来了。当时他的公司正在制作一档真人秀节目,他作为编导助理也参与其中。”

    “什么节目?”

    “《超级歌声》。”

    马牛记得这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