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棠书屋 > 修真小说 > 我在土里挖文物 > 分卷阅读18
    br />  一大段话说出来,真是有些口干舌燥,林宴宴抽出背包里的水壶慢悠悠地喝了口水,才看向刘淼继续说道:“国难中,虽然任何人都具有可以牺牲的决心,但也有人会被命运无情地玩弄。乱世中手握中华文脉的人,保住了不该说是应当,遗落了也不该算是罪人。如果你是他,你可能有比他更坚定的决心和更宽广的眼界,却你也不一定能做的比他更好。你说对吧?刘淼。”

    几乎是林晏晏的话音一落,考古系的三位同学就鼓起了掌,特别是苏琪看她,怎么着都有点像迷妹看偶像。

    刘淼被说得一愣一愣的,林晏晏在他的印象里,一直都是懒洋洋的,懒洋洋地上课,懒洋洋地考试,懒洋洋地得奖学金。

    她其实很少说这么多话,她刚刚望着他的时候微微抬着脸,乌黑的眼仁光亮慑人,竟然让他无法反驳。

    他忽然觉得,他和林晏晏中间隔着一座高山,这座高山,关乎眼界,关乎心胸。

    就在他呆怔之际,褚云走上了前来,英俊清爽,朝林晏晏点了点头,“你说的很好。”

    说着,又看向刘淼,轻轻地拍了拍他的肩,声音很温和,“你说的也很好。”

    刘淼出乎意料地瞪大眼,没想到,褚云会夸他。

    他都快要被林晏晏打服了。

    就听褚云温和地说道:“我相信你无比热爱自己的专业,不然也不会有愤怒和激进。文博人就像是守夜人,黑暗中难免会迷失方向。然而,坚定的热爱能让你持之以恒,这是你最珍贵的永动机。当然,如果再加上理性的认知,就能让你在这条路上走得更远。它会让你体会到永恒的孤寂和丰沛的情感,获得悲悯与宽恕。这个时候,你才能真正感受到考古学的伟大。”

    “有多伟大?”苏琪目光晶亮,看向褚云。

    褚云勾了勾唇,眉目清朗,“那就让我们来说说《杨三娘借钱契约》吧。”

    第09章

    “在通古斯巴西出土的《杨三娘借钱契约》十分珍贵,不光是因为它的完整性,还因为它的落款是‘唐.大历十六年’。大历是唐代宗李豫的年号,大历年号只行用了十四年。再往后就是唐德宗李适,年号建中。大历十四年后,就是建中元年,历史上根本没有大历十六年。考古这门学科有很强的实证性,《杨三娘借钱契约》所体现出的时间误差,就是实质性的文字证据。由此可以佐证,坐守西域的安西都护府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与当时的唐朝中央处于失联状态。”

    褚云的声音十分好听,像是一阵清风,吹拂在耳边,又润又痒,叫人十分舒服。

    他对所有的事情,都好像有一种运筹帷幄似的平静。

    当年,这份平静超乎了年龄。如今,这份平静好像刻入了骨髓。

    听他讲到这里,林晏晏忽然明白,他所说的,永恒的孤寂和丰沛的情感指的是什么了。

    她笑了笑,接着他的话说:“宪宗朝诗人元稹所写的《和李校书新题乐府十二首·缚戎人》也能够佐证这个说法,其中有写,‘五六十年消息绝,中间盟会又猖獗。眼穿东日望尧云,肠断正朝梳汉发。近年如此思汉者,半为老病半埋骨。常教孙子学乡音,犹话平时好城阙。’

    公元755年,安史之乱爆发后,安西都护府应诏勤王,下辖的精锐边防部队一万五千人被调回内地平叛。吐蕃等族趁机起事,多次侵攻,失去中央支援的安西都护府却像块难啃的石头一样守在边陲巍然不动。

    到了公元766年,唐朝中央终于喘过气来,郭子仪才向唐代宗奏议,派人巡抚河西、安西等地。其后,郭子仪的亲侄郭昕以云麾将军、左武卫大将军之职,奉命来到安西都护府。

    这之后,安西都护府与唐朝中央屡次失联,直到公元781年﹐郭昕辗转派遣使者借道回鹘,到朝廷间道奏事。唐朝中央才发现,原来安西等地,及瓜、沙、甘、凉、肃诸州还在自己的手中。

    我们由此可以推测,国力日衰的唐朝中央其实早已放弃了对西域边陲的统治。然而,被放弃在边陲的戍边将士们不知,生活在边陲的百姓们不知。他们在失去了补给,中断了消息的漫长岁月里,仍旧没有放弃对脚下土地的守护,从来都坚守自己是个唐人。”

    历史上的人和事是永恒孤寂的,作为考古人,即使追着痕迹寻找到他们丰沛的情感与过往,也无法再改变什么。于是,考古人获得了超乎常人的同理心,懂得了悲悯与宽恕。他们比任何人都明白,什么叫沧海桑田,人世变换。

    方忡瑄抬了抬眼镜,朝林晏晏友好地笑了一下,难得的主动发言,“这之后,随着河西、陇右被吐蕃攻陷,西域与唐朝中央联系日益困难。然而,在没有支援,没有供给,吐蕃步步紧逼,时常大军压境的情况下,戍边将士依旧满腔热血地在坚守着我们脚下的这片土地。老兵残将,孤军坚守,与吐蕃鏖战不降。直到公元808年,安西完全陷落。”

    张磊点了点头,有些叹息,“他们在国门前至少孤军坚守了50年,从少年从军到古稀戍守,太悲壮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