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棠书屋 > 都市小说 > 杨柳依依 > 分卷阅读14
    放一天半(星期六下午和星期天),叫月假。这个时候,百分之九十的学生都会回一次家。一来想念父母,二来拿下月的生活费。

    镇上的汽车站,也会因此在当天增加许多班次的加班车。整个车站会在那天挤得水泄不通,宛如春运,场面异常壮观激烈。

    科技改变生活,这话一点儿不错。现在街边摊买个烧饼,都可以微信付款,那时拿个生活费却只能坐几个小时的车回家取。哪像如今有了高速路和高铁,到省城也只要两个多小时而已。

    放一天假的周末,没有回家的学生一般是上午去教室自习,下午去镇上逛街。或是三五个一起,跑到学校附近风景尚好的寺庙、电站水库、机关单位的院子或学校旁边的小溪边去玩耍放松。十六七岁的花季少年,永远不愁找不到玩儿的地方。

    周日上午,我们都去教室里自习。少了一些人,特别是少了黄海峰和夏天这样翻天的角色,教室里安静了许多。杨柳用书的时候我就写日记,我用书的时候他就做练习册,配合默契。

    那时候,感觉天下都是我们的。

    (二)

    吃过中午饭,宿舍的女生都不想再去教室了,各自在床上躺着聊天,说自己原来初中的事情。比如原班同学到青山二中来了多少,分到了哪个班;考到其他学校的又有哪些,没考上出去打工的,在家务农的,又是哪些;又或者是讲些初中同学的趣事,诸如此类等等。

    这让我想起尹梅和紫苏。

    她们是我的初中同学,最要好的两个朋友。紫苏家里条件不错,父母都是医生,在当时的我们看来,她的后路勿需担心。倒是尹梅,家住大山深处,家境相当贫寒,成绩却是班中的绞绞者。中考的时候,报了中师,很遗憾,没有考上。

    这里要说明一下:那个时候的中师和中专不像现在这样的情况。能考上的,都是精英中的精英。好的学校,一班可以考上三五个,差一点的一个也考不上。即便是我所在的初中班级——双溪中学初九五级,整体成绩年年县里第一,最终也只考上六个。

    中师或中专,对农村人来说就是铁饭碗,一旦考上就可以不再交学费,一跃成为吃“皇粮”的人,是神圣又牛X的存在。对于农村孩子来说,这是最快摆脱困境的方法,也是最急切的目标。

    我的小学班主任老师,19岁就带着我们。他四年级来中心校接手我们时才刚毕业,自己只不过是一个大孩子。一个19岁的小伙子,带几十个10岁大的孩子,当真是难为了少年。

    双溪中学和青山二中一样,也是县办中学,寄宿制,没有小学部。初中是重点班,高中是职高。学校任教的老师多数来自于乡村学校的校长、主任等,也算是乡村教师中的绞绞者。每周六天课程,大部分人每周回一次家,拿一次生活费。

    尹梅初中三年,每周生活费从未超过五块钱,一般是三块。米是从家里背来交食堂煮,一周一块钱加工费。背一次能吃一个月的样子。如果爸爸帮她背来,那一次能吃两个月。每周回家再带两罐子咸菜差不多能吃4天,还有一天半可以买一顿肉吃,买几餐小菜。她的生活费从来没有不够过,总还会有剩。省下的钱拿去买洗衣粉、肥皂什么的。当然,身子长得是真的精瘦如柴。

    她也没什么新衣服,一年一套新的。买了夏天的新衣,那冬天就不添;买了冬天的新衣,夏季就不买。其他衣服都是亲戚家孩子不穿了送的。后来班里同学知道了她的情况,镇上家境好的同学也偶尔借她一件穿。虽说是借,实则是送,但不说送,只因顾及寒门子弟的自尊心。这善意,她知道,送的人知道,全班同学都知道。这善意,温暖且让人感动。

    而我,家中从不亏待我的生活费,母亲即便是借,也要保证我每周10块钱。可是每到周末,我常常会花得连回家的5毛渡船费都没有了。衣服,每学期一套新,父亲手头宽裕一点的时候,会让母亲多给我买一套。再加上舅妈做的布鞋,姑姑织的毛衣,还有表姐们的旧衣。穿,我是不愁的。

    尹梅中考班上第八名,与中师失之交臂。

    看客可能在想,第八名,也没有多厉害。那我说说我的成绩吧。我中考是班里28名,成绩总分超过我上小学的中心校同级原班第2名。而我和第一名的总分数,相差也就二十几分。就是这么个概念。所以,从来,精英和普通人,真的是两个世界,没有可比性。

    (三)

    尹梅的第二志愿是青山二中,录取毫无悬念。

    报到那天,我看了学校布告栏的分班通告,她被分到了一班。同分到一班的还有另一个初中同学——高智。我很开心,尹梅和我同上一所高中,我盼着与她在校园中相遇。

    第一天,我没有看到她。晚上躺在床上,我想:可能她明天报到。

    第二天,我还是没有看到她。又躺在床上,我想:或许她没准备好钱,应该明天到。

    第三天,我依然没有在校园中看到到,也没有在我们年纪宿舍碰到。睡前,我又想:她明天一定会来的,会来的。

    但是,我最好的朋友,那个总穿旧衣的女孩,她没有来。我有些慌。那个时候没有电话,没有BB机,更没有手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