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棠书屋 > 修真小说 > 媚娘说主妇 > 分卷阅读23
    衔,无实职,用于加授给年高望重的大臣,所以,一般情况下,能得到三公三师称号的人,基本上都入了土或快入土了,能出来参政议政的人,在给了三公三师之后,一般还会另外给予行政官职,所以,这一类可以“免谈”!

    所谓“三省”,是指中书省、门下省和尚书省,三省分工明确,互相配合又互相制约,共同执掌“国家最高行政权”(决策权、审核权和执行权)。

    “三省”的行政长官,各有其官职名称。中书省为中书令;门下省为侍中;而尚书省,是尚书令,但是,因为李治他爸当皇帝前担任过尚书令一职,为了表示对他的尊敬,这个尚书令长期空缺,实际上,由尚书省的两位副职“尚书左右仆射”代行长官职责。所以,这一大类的宰相为:中书令,侍中,尚书左右仆射。

    其中,中书令和侍中都为正三品(唐后期才升为正二品),所以,“同中书门下三品”这个荣誉称号就很容易理解了,意谓与侍中、中书令相同——换句话的意思就是:“虽然你现在还没到这个级别,但在朕的眼里,你跟他们是一样的,所以,小伙子,加油哦!我看好你哟!”

    由此可以看出,这些 “同三品”们都是皇帝“破格提拔”的人,应该没有哪个皇帝会吃饱了撑着给自己添堵,所以这些人跟李治唱反调的可能性不大,也可以不用聊了。

    此外,需要说明的是,类似“同中书门下三品”的荣誉称号还有:“参预朝政”、“参知政事”等等,但估计“同中书门下三品”这个称号简单易懂,而且字数多,名称长,够拉风,所以在李治登基前后那段时间,这个称号成了首选,别的称号基本停用了!

    还需要说明的是,中书令和侍中都各配备有两个“编制”,所以,三省的行政长官是:中书令二人、门下侍中二人、尚书左右仆射各一人,共计六人。当然,这是在满编的情况下才有六人,有时会有不满编的情况。

    李治登基时,这三省长官分别是哪些人呢?

    贞观二十三年五月二十六日(649年7月10日),李治他爸李世民驾崩于含风殿。二十八日,任命太子左庶子于志宁为侍中,少詹事张行成兼任侍中……

    也就是说,李治刚登基那年,宰相团的成员如下:

    中书令:褚遂良、高季辅;

    侍中:于志宁、张行成;

    尚书左右仆射:李世绩(尚书左仆射);右仆射空缺。

    说句题外话,“李世绩”改名了。因为李治他爸名讳有“世”字,他爸在世的时候,曾说:“名字中有‘世民’二字,若是不连在一起写的不用避讳”。但到了此时,需要更改犯先帝名讳的官名。所以,从这之后,“李世绩”成了“李绩”。

    不过,这五人之外,还有一个特殊的存在:长孙无忌。

    长孙无忌,那年的官帽好几顶,最大的一顶是太尉(三公之一),能得到这个称号,足以说明他“有威望”。在李治他爸去世前一年,也即贞观二十二年(648年),长孙无忌被任命为检校中书令,并主持尚书省、门下省事务——中书、尚书、门下,一个都不能少。

    李治登基后,长孙无忌执意辞退掌管尚书省,李治只得同意……所以,长孙无忌那时的职务是:太尉同中书门下三品、检校中书令,同时掌管门下省事务——三省中,只剩下尚书省这一根独苗,而尚书省的长官有且仅有一个,是:李世绩——我还是不太习惯用“李绩”这个名字。

    但是,在李治登基改元的第一年,即永徽元年(650年),李世绩执意请求辞职;李治挽留未果,只得同意,那年十月初三,解除李世绩的尚书左仆射职务,仍任开府仪同三司、同中书门下三品。此时,距李世绩担任尚书左仆射一职,仅一年零一个月——前一年(即649年)的九月十三日才被任命为尚书左仆射,而长孙无忌辞退掌管尚书省一职,是在李世绩接掌尚书省前两个月,即六月初十。此后,因尚书省长官职务空缺,长孙无忌虽未无掌尚书省之名,但有尚书省之职。

    长孙无忌被授予的“检校中书令”是个什么官职呢?——在唐初,加“检校”意为:非正式拜授,但有权行使该职位的权力,相当于“代理”官职。也就是说,是“代理中书令”。但这个代理,可比正式中书令的权力要大得多。

    由此可以看出,谈下“长孙无忌”,就等于拿下了“宰相团”!

    忌叔,好久没下棋了,走一局?

    进步

    忌叔这个傲娇,竟然不理我——你忘了当年追着我下棋的时候了?

    “现在的我,你爱理不理;未来的我,你高攀不起!”真想霸气地将这句话甩在忌叔脸上,可惜我不敢!而且这句话跟事实也差的太远了,我跟忌叔之间的真实情况是:过去的他,我不能不理;现在的我,他爱理不理!

    多次约见未果,“擒贼先擒王”这条路走不通了,我只能改变策略,启用备选方案,用现在的话说,那就是“农村包围城市”——把你的小兵全给降了,就剩你个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