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棠书屋 > 穿越小说 > 夙愿:王妃重生归来 > 第五十二章
    太子妃收到傅凌云顺利产子的消息,一口血喷了出来。

    洗三这天很快就到了,傅老夫人和林老夫人最早到达,以前心存芥蒂的两个老太太冰释前嫌后,每次出门参加宴席总是聚在一起。

    洗三添盆,傅老夫人送了一把葱,产婆说冰雪聪明,林老夫人送了一把枣子和栗子,产婆又道早日立子。

    两位老人家相视一笑,等看完洗三礼,相携到卧房里,林老夫人笑得嘴巴合不拢,掖了掖傅凌云的被子,笑问道:“凌丫头,国公爷可曾给孩子取了名字?”

    傅凌云想起前世的“淳于蘅”,笑道:“二老太爷说他是长辈,咱们国公府得的第一个孩子得由他起名字,国公爷费了两个月的思量,竟是徒劳了。这会儿在前院呢,等吃过午饭,这名字大概就出来了。国公爷下一辈人按排行应取有草字的名字。”

    傅老夫人和林老夫人都笑了,傅老夫人说道:“你们那位二老太爷我早前听说过,倒是个性子古怪的,不知会不会起个怪名。”

    傅凌云莞尔一笑,想来二老太爷这种独特的个性在燕京城是独一份。

    午饭后,二老太爷灌了两杯酒,由此想到“杜康”二字,再由“杜康”联想到“杜衡”,一时兴起,弃了先前选好的名字不用,便用了“蘅”字,命人取了红纸,龙飞凤舞地写上“淳于蘅”三个字,吩咐小厮送给安国公。

    安国公见是这个字,问起原因,那小厮口齿伶俐地将原委说了,安国公哭笑不得,二老太爷的联想能力也太丰富了,却仍是欢欢喜喜地捧着纸来了后院,告知傅凌云,好歹他读过几篇诗,引经据典地引用了很多典故,将场面圆了过来。

    傅老夫人和林老夫人满意地回府。

    傅凌云满心欢悦,心里的激动不可言表,她不记得前世淳于蘅刚出生时的模样了,但记得淳于蘅的胎记,这一世孩子不仅同样在屁股上有一块七颗星组成的红色胎记,而且同样有淳于蘅这个名字,她一声一声唤着“蘅儿”,抱着淳于蘅摇晃,眼里的泪水忽然就落了下来。

    上天还是眷顾她的,让她的孩子提前三年再次投生在她肚子里。

    安国公惊诧地问道:“凌云,你怎么哭了?我来抱蘅儿。”

    她擦擦眼角泪水,有些不好意思。

    安国公放下心来,一手揽着他们母子俩,一手为傅凌云擦去泪水,笑道:“听你说的倒也有理,我经历了几次战争,对这个比你看得多,生命有韧性,看似顽强,实则有时候很脆弱。至于血脉,老祖宗们延续姓氏,正是为着血脉能一代代传下去,唯有血脉传下去,老祖宗们包括将来的我们就好像依旧活在世上一样……”

    傅凌云连忙岔开话问道:“昨儿个听闻太子妃的病情加重了,东宫可有话放出来?”

    安国公眸色一暗,微微眯眸,清淡地说道:“我昨儿个去了一趟东宫,太子强撑病体主事,亲自批复奏折。太子伏案睡着时竟流了眼泪,看来太子妃这次的病来势汹汹,我问过太子身边的太监,他们暗示说太子妃大概这辈子都不会有孩子了。”

    傅凌云拍着淳于蘅的手一顿,蛾眉轻颦,她心中有了个主意,太子妃一心想塞人给安国公,既然太子妃不仁,她何必以德报怨,因此,她顿了顿,又犹豫着说道:“国公爷该多劝劝太子,三皇子也成亲了,若是让三皇子赶在前面生下皇长孙,太子地位堪忧。”

    前世邱紫苏直到成为皇后依旧没能怀个孩子。可这一世不一样,太子妃早早被打入不能生孩子的冷宫,羽翼未丰,太子纳妾是早晚的事,至少皇后的压力太子妃就顶不住。

    安国公点了点头,在傅凌云脸颊上响亮地亲了口,勾唇笑道:“夫人不愧是我的贤内助,跟我心意相通。我正想着选秀的日子快到了,正好让太子从中挑两个可心意的,为太子妃分忧。”

    傅凌云又羞又窘,只是怕安国公嫌弃她小肚鸡肠罢了,当然,实际上,她就是小肚鸡肠,想给太子妃添堵。

    正说着话,淳于蘅醒了,嘴巴一张就有大哭的迹象,傅凌云连忙吩咐丫鬟取干净尿布进来。

    安国公站在一旁见傅凌云换尿布,嘴里学着孩子学舌时的音节“啊啊哦哦”地哄着,即使是做这种粗糙的活计,她的动作仍然娴熟优雅,眸中的慈爱熠熠生辉,有些丰满的脸上散发着母性的光辉。

    他一时看呆了眼,以前就觉得傅凌云美得不可方物,娴静时若楚楚动人的仙子,行动处温婉含蓄,一颦一笑都深深吸引着他。

    傅凌云抿唇,商量着说道:“国公爷,蘅儿的奶娘家中出事,不能来府里哺乳,呃,我不放心别人来,韩嬷嬷照顾他起居……我想亲自为蘅儿哺乳……”

    安国公先是不可置信,接着凝眉深思,突然笑说道:“你要亲自喂养就亲自喂养,我看民间的孩子也是母亲亲自喂养的,倒是比我们这些所谓的高门贵族人家的孩子还要壮实些。”

    傅凌云真没料到安国公会轻易答应。淳于蘅似乎知道父亲妥协了,带着十个可爱窝窝的小手天生本能地摸索着母亲的胸脯,小嘴巴张着,仿佛在叫“饿”。

    女性生了孩子之后有母爱的天性,傅凌云自然就把注意力大部分投注在淳于蘅身上。

    可安国公却没闲着,他先是面不改色地跟太子暗示傅凌云在东宫受到惊吓,才会一回府就生产在他看来,太子妃要塞人给傅凌云就是要吓傅凌云的,不仅吓,说不得还有别的后手等着太子唯唯诺诺地应着,脸上是尴尬的笑容,解释太子妃身子骨不好,思虑不周等话。

    安国公气愤,太子对太子妃的维护太没有底线了,要知道若是太子妃的计谋成功,死的可是他安国公的孩子!

    安国公下朝之后去了一趟后宫,郑重地和贤妃说道:“贤妃姑妈,太子、二皇子和三皇子殿下的年纪都差不多,他们在这一两年里先后成亲,二皇子成亲后就去了封地,而三皇子成亲后却直接在京城建造府邸,看皇上的意思是要让三皇子一直住在京城的,所以侄儿担心这储位在皇上心里怕是没有定数。如今的焦点是在谁能早日生下皇长孙上,而不巧,太子妃又刚刚小产,这中间要调养一年两年,所以姑妈,侄儿请求姑妈看在百姓社稷的份上向皇后娘娘进言,从这批采选的秀女中为太子挑选贤良者纳为良娣。”

    贤妃忧愁地说道:“皇后娘娘私下也和本宫说过这事,可奈何太子殿下就认准了太子妃,之前皇后娘娘也送过宫女给太子,却都被太子以各种理由打发了。”

    安国公目光炯炯地说道:“姑妈,太子刚成亲不久,即便太子殿下不同意,为了江山社稷,皇后娘娘只要能把太子留在宫中,不怕没有皇长孙。”

    贤妃如醍醐灌顶,连连称是,软的不行来硬的,只要生米煮成熟饭,任凭太子如何不愿,难道还能舍下亲生孩儿不顾?

    安国公唇角微翘,太子前瞻后顾、懦弱优柔,还不如他替太子做决定,反正太子对太子妃塞人的态度不是“纳个妾而已”嘛,那这个妾就让太子去纳好了。

    太子病愈上朝,果然,选秀那天,皇后把太子绊在宫里,让太子挑两个能重用的姑娘当她的左右臂,太子只当皇后是想挑几个人作为联系朝臣的纽带,便将太子妃交代的人报出了五个来。

    晚上,皇后以“多日没与太子共同进餐”为由留下太子,太子本性至孝,皇后的劝酒都全部饮下,一下子就喝醉了。

    皇后在酒中添加了虎鞭、鹿茸等物,太子醉酒后只觉得全身燥热,血液沸腾的似乎要爆裂血管,朦朦胧胧看见榻上躺了个身披红纱的曼妙身影,起伏的曲线跟太子妃极为相似,他感觉一股火气只冲脑门,只当这是他少年时梦中情景,扑到女子身上……

    太子交出自个儿后,稍事歇息,小太监极为有眼色地扶走身娇体软的女子,另外一名带着刚沐浴过的女子光着脚爬上软榻……

    一夜旖旎,早晨太子扶着沉重的额头苏醒,身边睡了一名身材火爆的丰腴女人,太子惊呆了。太子正要唤人进来伺候,突然看见房间其他软榻上还有四名熟睡的女子,他又呆滞了,情不自禁地扇了自个儿一巴掌。

    听到动静进门伺候的嬷嬷和宫女们一愣,老嬷嬷赶忙打圆场笑嘻嘻地说道:“恭喜太子殿下,恭喜各位姑娘!”

    五名熟睡的女子被吵醒了,都睁开眼,匆匆忙忙羞答答地齐声说道:“太子殿下千岁千岁千千岁,谢太子殿下垂怜!”

    太子不可抑制地风中凌乱了。

    老嬷嬷笑嘻嘻地把五张元帕呈给太子过目。

    太子心急火燎地跑进皇后的正殿质问。

    皇后反倒奇怪地说道:“昨儿个本宫问你哪些女子可入选,你便挑了这五位女子,本宫只当这是你们夫妻俩商议的,如何来的本宫强迫你纳妾的话?难不成,你挑的那些女子是为你父皇挑的?”

    太子一噎,他昨儿是想给皇后挑些可用的人,的确是给皇帝挑嫔妃的意思,可这事岂能红口白牙地说出来?这种话若是传到皇帝耳朵里,他竟管起皇帝的后宫,皇帝还不得扒了他的皮!

    太子隐约觉得入了皇后的圈套,可皇后的逻辑也没有错,最后只怪自个儿没定力,于是怏怏不乐地走了,却没想过如何处理那五个被他临幸过的女子。

    皇后攥着戒指的手悄然捏紧,冷冷一笑,这个儿子一心扑在太子妃身上,竟是连最基本的孝道都不顾了!

    第二天,安国公就把事情告知了傅凌云:“……皇后娘娘把那五名女子留在宫中,看样子也是怕太子妃知道后会有小动作,弄死了她们。”

    傅凌云抬眼问道:“那太子呢?就没对这五个女子有任何看法?”

    安国公轻咳一声,眼底闪过一丝不屑,说道:“太子见皇后不声张,也就当作没这回事。”

    傅凌云眉峰一颦,太子也太没有担当了些,那些女子被他临幸,以后的出路除了东宫哪里也去不成,太子不闻不问,真真是可笑!将国家交在他手上,真是前途堪忧啊。

    安国公觉得十分不好意思,他居然跟太子这样的人亲如兄弟,视为知己好友,并且还效忠于太子,他觉得太子的举动某种意义上是让他掉份了,但这个念头只是一晃而过。

    安国公见傅凌云为此蹙眉,揽了她稍微变细的腰肢说道:“这事皇后娘娘那里自有主张,我们别管了,等太子妃的身子骨痊愈,自有皇后娘娘的说法。对了,二弟的行李收拾得怎么样了?”

    傅凌云丢开之前的事,嘴角勾起小小的弧度,说道:“收拾得差不多了,日常穿用,文房四宝,都收拾妥当了,唯有二弟的书籍在他书房里,他怕给翻乱了,只让贴身丫鬟细细拾掇,就这样已装满了两辆马车。”

    安国公说早一日上学堂,早一日明白道理,让淳于沛早早去石鼓学院求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