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说三皇子这边也是早有一番安排的,他和洪带着粮草将近边关时,遭遇北狄人抢劫,有三分之二的粮草被抢走了,当然那些北狄人是他们找人假装的。
老侯爷倒没打算为安国公伸冤什么的,即便拿着证据证人告到皇帝面前,皇帝也会堂而皇之的袒护三皇子,所以他就不指望皇帝能伸冤了,但这口气得出,于是让傅飞云秘密遣出京畿大营,带了一伙人扮成普通老百姓,把那群假扮北狄人的人杀个片甲不留。傅飞云留了一手,找了两个面目全非的死人代替两个假北狄人,又把那两个假北狄人秘密带回京城,关在傅家的地牢里,以备后招。
二老太爷谈话中听老侯爷提起,为避免傅家惹上麻烦,就把那两人带到淳于家的地牢里关押起来。
三皇子刚听说派出去的“北狄人”被当地老百姓杀了,震怒非常,反正那批粮草是假的,他就说是北狄人私下已经把粮草运走了呗。
刚庆幸不久,接着又接到提前劫走的那批粮草竟然不知什么时候变成了沙子!
三皇子脑袋一晕,差点晕死过去,到底喷了一口血出来,让人追查到底是谁在背后捣鬼,甚至还怀疑那批私兵中有将领心怀不轨,想要造他的反!
三皇子一颗心在油锅里煎了熬,熬了煎,安国公冷眼旁观,心中嗤笑,这么点子事就放到了脸面上,他怀疑三皇子到底是怎么不动神色地养了十万私兵的,这其中肯定还有其他势力牵扯。
当然,三皇子不仅仅是来边关监督送粮草的,还是来分安国公的军功的,但是跟着安国公上了几次城楼,乱飞的火箭几次差点射到他,他就躲在城主府里不敢出来了,想要参与战斗决策吧,安国公又总防着他。
有时候安国公军务繁忙,不耐烦了,直接让人把他提溜走,一点不看他的皇子面子,为这事,那些兵蛋子们没少私底下笑话他。
洪得到的待遇只会比这个更差,安国公还把他狠狠打了一顿军棍,理由是弄丢了三分之二的粮草,任凭三皇子如何辩解,把责任推到安国公头上(他说是安国公没用,导致那些北狄人跑到后方把粮草劫走了),安国公自有说法,把洪的俩肥屁股打得稀烂。
军医忙着照顾受伤的士兵,直到洪的屁股上长了蛆虫,才过来医治。
洪生生嚎了两个月,三皇子脸面全失,黑脸黑了两个月,却依旧赖在边关不走,厚着脸皮说道:“本殿在这里可以皇子身份震慑北狄皇帝。”
安国公猜到三皇子想分军功,懒得理睬他,他并不在乎皇帝的封赏,已经是超品的国公了,封无可封,分给三皇子就分给三皇子吧,看他能得意多久!
粮草的事一波三折,传到朝堂上自然引起轩然大波,传信兵说的非常清楚,北狄皇帝想要死前建功立业,是发了狠力地攻打雁门关,战况十分惨烈,安国公请求朝廷再拨粮草,否则胜负将会扑朔迷离,雁门关能不能守得住还是未知数。
皇帝呆坐在龙椅上,那传信兵鞋上还有血迹,更是把“惨烈”渲染的淋漓尽致。
皇帝问户部是否还有粮草。
户部尚书没得到三皇子的信,按照计划说没有,对传信兵的话也不是十分相信,只当安国公危言耸听,只为讨要粮草。
老侯爷和定南侯据理力争,跟户部尚书吵了起来,户部尚书引经据典,又道近些年哪里的收成不好等等,气得老侯爷当场晕倒,这场争吵才罢休。
安国公那边也积极运作,毕竟粮草不是小事,关系着大军的生死存亡,将士们吃不饱,哪有力气打仗?他安排了人在三皇子面前说了些话,三皇子当即写信带回去给皇帝,那信中详细描述了战况是如何激烈,死了多少人,多少人受伤,军营里受伤的士兵惨叫声能生生吓死路过的孩子!最后又说,安国公出战受伤了,是他在前方指挥战斗,盼着安国公早日养好病云云。
言外之意便是邀功,以图消除他和洪护送粮草的失责,再捞个军功。
三皇子挺着娇生惯养的小身板去边关那苦寒之地,本就打着分功的主意,他和皇帝想的一样,笃定安国公能打胜仗,留下三分之一的粮草就是为了让安国公既打了胜仗,又饿死将士,削弱安国公的兵力。
但到了边关看见安远大军龟缩在城门里,一味守城,他便以为战事真的吃紧,认为安国公到底年纪小,撑不住这样的场面,这才开始怕了,打算捞一笔军功,等安国公“养好伤”,他再把指挥权交给安国公,自个儿先溜回京城就好了。
别的也就算了,但安国公受伤了这一句差点没吓死几个老臣,那些老臣们当即就让家中女眷卷包袱躲到南方去。朝臣们闻风而动,纷纷把家眷送走。老百姓中也有那聪明的,看朝中大臣们的家眷都跑了,只当雁门关破了,都卷铺盖要逃跑,引发了一场兵荒马乱的逃亡,京城顿时就乱了。
皇帝风闻后,顿时觉得屁股底下的龙椅有些烫,暗中把养病的皇贵妃送走了,皇后为此倒是气病了。
皇帝又问户部要粮草,户部把粮仓打开给皇帝看,就是没有,剩下的那点要应急在别的地方,再给了安国公,整个大齐就空了。皇帝没办法,焦头烂额,让朝臣们想办法,卖官鬻爵不一而足,就是没想过要让三皇子把吞走的那笔粮草吐出来。
这时候,傅凌云求见,皇帝拒绝接见,傅凌云便转而求见皇后。
皇后卧病在榻,苍白着脸见了傅凌云,等傅凌云行了礼便抢先安慰道:“国公夫人多礼了,你是为安国公的事来的吧,那三皇子为抢功劳才会给皇上写了这封信,明眼人一看便知,倒是引发了一场逃荒的风波。他说的话你别信,安国公定然没事的,要真是受伤了,连指挥战事都不能,北狄这会儿早打到京城来了!”
傅凌云点了点头,感激地说道:“皇后娘娘一说,臣妾心中安定许多,但是,三皇子和洪侯爷护送粮草失误,边关战事吃紧,将士们饿着肚子打仗,臣妾心中便总是惶惶然的,提心吊胆,生怕哪天将士们支撑不住……那,我们国公爷如何能力挽狂澜……”
言罢,傅凌云捂住帕子哭了起来。
皇后脸上阵黑阵白,咳嗽两声,叹口气说道:“皇上对皇贵妃有愧疚,怜惜皇贵妃,少不得对三皇子言听计从,任由他胡作非为。粮草的事本宫会让太子再催催。”
傅凌云心中暗嗤,皇后明明知道国库里没有粮草了,却说得这样轻巧。
她也明白皇后的心理,无非是存着侥幸心,侥幸安国公能在粮草用完前结束战事。但战场上一瞬的延误,可能就是数万的人命啊!
傅凌云心念电转,对皇后也有了厌烦之心,便直接说道:“皇后娘娘,臣妾相信太子的能力,但臣妾实在担心安远大军,毕竟站在前线的是臣妾的夫君,臣妾近日寝食难安,夜间常做噩梦,今儿终于下定决心来求皇后娘娘,想捐献臣妾的全部嫁妆,希望臣妾的微薄之力能缓解前线的紧张!”
言罢,傅凌云脸上露出决绝之色。
皇后吃惊地张大嘴巴,心中窃喜,面上却慈爱地劝说道:“国公夫人还是再考虑一下吧,边关战事常有,每隔几年就要打一回,你有多少嫁妆也不够捐的啊!”
傅凌云则疑惑地说道:“这次不同,一是那北狄皇帝举整个草原的兵力攻打雁门关,二是,这次粮草被劫是三皇子和洪侯爷大意造成的,难道以后次次也会发生粮草被劫的事吗?”
皇后一噎,只当傅凌云是个没见识的妇人,关在内宅里两耳不闻窗外事,不知道定南大军的粮草也被洪“弄丢”过,她心中无形中产生了一种优越感,眼底闪过轻蔑,口中却是“无奈”地答应了傅凌云的请求,并把傅凌云好好表扬了一顿。
回府后,傅凌云当即对照嫁妆单子点了嫁妆,除了一些较为私人的东西,其他的全部运送到内务府,倒是把内务府吓了一跳,皇后身边的宫女出面说明,场面控制下来了,但跟随傅凌云一路前来围观的老百姓们看傅凌云的眼神却都变得敬佩起来。傅凌云趁机发动老百姓们捐款,大家都怕北狄真的破关而入,纷纷捐献个一文两文的,内务府门口堆了一大堆铜钱,还有把自家粮食拿来捐的,内务府门口门庭若市,随着时间的延长,来捐献的人越来越多,可以用人山人海来形容了。
傅凌云看到这种效果非常满意,本来运送嫁妆的下人就很多,有人问,下人们便骄傲地回答是安国公夫人要捐献全部嫁妆给安远大军打仗买粮食用,老百姓们凑热闹和围观的心理很严重,傅凌云正好就利用了这一点,围观的群众跟滚雪球一样越滚越大。
京城贵妇们也不甘示弱,虽然没有傅凌云那样仗义,能拿出整个嫁妆来,但也捐献了不少的东西,好像谁捐少了就不爱国一样,争相攀比。
皇帝听闻后,大大夸赞了傅凌云,傅凌云的风头一时盖过了京城所有的妇人,比太子妃和太后、皇后还威风。
这次皇后把持住内务府这一块,把户部杜绝在外,大赚了一笔,等回过头来发现,她劳心劳力的,捡便宜的却是傅凌云,心中顿时不满,但是后宫不能参政,她哪里好意思广而告之天下,真正幕后操作的人是她?
傅凌云捐献的嫁妆里有江南的良田,那些农庄上本来就储存了粮食,她把粮食全部交出来,又添上一部分“抢劫”的粮草,给了皇后,因是民间捐献,关心战事的民众担心粮草又被劫,被老侯爷暗中煽动后,自动自发地跟随军队护送粮草,保证安全运到边关。
民间捐款被皇后全部买了粮草,也按照这个步调来,老百姓里有游侠等人,功夫不比“劫匪”差,路上果然没出差错,平安到达边关,把三皇子气得鼻子冒烟。这相当于是狠狠打了他一巴掌,他的护送军队,竟然连一群乌合之众都不如!
而皇后能及时买到粮草也是老侯爷的功劳,老侯爷把那批粮草分成数份,让退伍的士兵伪装成商人把粮食和药品等物卖给皇后,这就顺利成章了,连林家大舅舅都不用出面。
等边关大捷开始反压北狄的消息传来时,整个京城沸腾,而这时候三皇子已经回了京城,后又以战场受伤的理由被皇帝送到皇贵妃那里躲了起来,实际上三皇子也没去皇贵妃那里,而是去了他藏私兵的山里,查那丢失的粮草去了哪里。
第一次大捷之后,皇帝非常高兴,不等安国公凯旋就先论功行赏了,把三皇子提溜回来,因他指挥有功,又光荣负伤,便封了个大将军的职衔。
大臣们提到傅凌云捐献嫁妆,带动民间捐款捐粮。皇帝厚脸皮给儿子封赏,还想给皇贵妃封赏,顺手便给傅凌云封了个县主,又顺理成章地给捐了一大批旧首饰的皇贵妃捞了一个好名声,又赏赐了很多金银珠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