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棠书屋 > 玄幻小说 > 荧惑守心之岁聿其莫 > 分卷阅读30
    阶上高过同为宰辅的中书令及侍中,墨远重身为右仆射,执掌工兵刑三部,政事堂议政绕不过他去,只要国政还掌握在外朝手中,他便有机会独断朝纲。

    反观东宫,局势明显不利于墨轩,就目前而言,他远未达到可以把持东宫的程度,墨轩虽得太子信任,但资历究竟太浅、职位不高,就算有太子的偏袒,也难以越过詹事府和左右春坊发布政令,他上头还有三师——太子太师、太傅、太保,三少——太子少师、少傅、少保压制着。三师三少职掌辅导教谕太子,有他们在,别说墨轩了,即便是太子也得聆听训诫,不能肆意妄为。这与天子得虚心纳谏一个道理,何况太子与三师三少还有师徒的名义,更是得恭敬着些。

    所以权柄操持在东宫与东宫干政是完全不同的,前者受制于东宫体制,墨轩受其掣肘不得擅专,后者墨轩可假借太子的名头发号施令。一旦由东宫接手朝政,行事自有国法定制,墨轩反倒被束了手脚。所以墨远重交出政事堂权力,无异于放弃了墨党对朝政的控制权,根本就是自损一千,伤敌五百的昏招,而他向来济济于名利,又城府在胸,并非是会无端放权之人。

    难道……墨远重有把握掌控东宫?赵学舟悚然一惊!这不是没有可能!东宫三师以三省长官任之,太子太傅柳老相爷与太子太保何彦庭接连病亡后,太子太师闻老太爷也因病致仕,因尚书令空悬,三师亦未再另授,东宫三师名存实亡,多年来皆是三少负责教谕太子,既然三师之位空悬,也即会有变数。

    墨远重欺下瞒上,深得今上信任,且位高权重,以右仆射领三师之职并无不妥。如此一来,墨远重要撇开政事堂倒也说得通,一旦成为三师之一,他能发挥的影响力不会小于所掌右仆射之职,同时架空了政事堂其余宰相,若另外两个位置继续空悬,那他便真正做到了一家独大,加上有墨轩的策应,他父子便可只手遮天。

    前所未有的危机感袭上赵学舟心头,他再次将目光投向墨轩,面如冠玉的少年人神情沉静似水,方才在他的注视下似露非露的微笑只是昙花一现,在那张冷峻的脸上寻不出半分痕迹。

    赵学舟还来不及细细审视墨轩的神情,朝堂上突如其来的一片死寂引起了他警觉。偌大的金銮殿,居然陷入了寂静无声,大旭朝开国以来从未有过的情形令赵学舟越看越心惊。

    虽说上场打嘴仗的一般以低阶官员为主,但是真正的决定性争夺仍是由掌握朝堂话语权的中高阶官员展开,他们的据理力争才是定夺政事的关键,此时事态严峻居然没有一个中高阶官员发声反对。他们不表态说明至少对墨远重的提议持暗中赞成的态度。看来在太子监国之后,那些尚书侍郎的确动了不该有的心思。人性趋利!赵学舟不由黯然。

    东宫属官虽名义上仿三省六部而设,但毕竟在天子掌国之下与三省六部长官不可同日而语,且同等职权官员的官阶也低于三省六部,要维持原本的官阶就要升任东宫权责更重的职务,故而在任命朝臣兼东宫僚属时,会授予更高的品阶和更大的权力。

    东宫接手朝政后,政事堂宰辅本就位高权重,升无可升,若未授三师三少则不升反降。但那些六部侍郎和尚书则不同,他们有东宫官衔在身,掌握着詹事府和左右春坊,一旦东宫秉政,他们就从辅官变成了实打实的权臣,能不心动吗?一时间人心浮动,众口缄言,墨远重所言竟无人提出异议。

    第 19 章

    第十六章

    赵学舟再次环视堂上的同僚,一张张熟悉的脸在他面前失真扭曲,层层密密向他压来!这些口口声声誓死反对墨党的人,究竟有多少人暗中与墨远重勾结到了一起?魏大人是否早就知道今日之计,甚至参与进去了?身为太子少师的他是东宫身份最高的人,同时也是政事堂宰辅中唯一入职三少之人,东宫掌权于他利多弊少。他越来越滑不留手,不愿公开支持自己就是因为与墨远重达成了共同利益?难道为了权势,朝臣全都倒了了墨远重了吗?

    不对!尚不至于此!此事上,朝臣不可能是铁板一块。东宫建制较为简略,配置无法涵盖整个朝堂的所有官署和官员,东宫官职不及朝官的半数,免不了粥少僧多,有人身兼东宫官职,就有人没有东宫官职在身,有人得势就有人失势,于失势者而言,并不乐意见到东宫掌国。所有人失声是因为此时形势复杂,墨远重的提议墨党不敢反对,而清流一派就算有人反对,也因方才安定侯弹劾的僭越擅权,投鼠忌器不敢反驳墨远重出头承担罪责之言。只要有人带头,势必能得到声援。

    赵学舟审时度势后,断定事有可为,可还没等他把话宣之于口,又被安定侯抢先了。这厮实在太过狡猾,掐着赵学舟抬腿出列之际,喊了声“陛下”,靠这两个字先声夺人,成为全场关注的焦点。半个身子出列的赵学舟只获得了身后人的注视,其他人根本不知道他先于安定侯出列,再要出声,倒显得他抢话头了。赵学舟只得作罢,脚步一挪回了原处,欲待安定侯说完再一道反驳。

    安定侯抢到了先机,便也不着急了,迤迤然出列,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