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棠书屋 > 修真小说 > 媚娘说主妇 > 分卷阅读25
    剩下三人:柳奭、宇文节、于志宁。

    其中,宇文节、于志宁都属于中立派,不过两人略有不同。宇文节属于认死理的人,不管你是谁,有理他就支持,所以,只要我想做的事有道理,不需要去说服他,如果没道理,说也白说。而于志宁是属于“沉默的中立”,他永远都不表态,谁都不得罪,所以,也属于说了白说的,完全可以当他不存在。只剩下一个柳奭,他身为皇后的舅舅,以我跟李治的关系,我俩算是天敌了,想让他支持我……我还是不要自讨没趣了!

    理清现状后,我将名单丢一边,不再理会李治那渴求伙伴的小眼神——李治,你对我装可怜也没用呀!这是你一个人的战斗,加油,我在精神上支持你哟!那时,我和李治都没想到,几个月后,我也跑去巴结长孙无忌了……

    几个月后,那个无情无义的“三人行”终于从扬州回来了,她们竟然还有脸来见我,不过,我是一个大方的人,既然她们带了礼物,还许诺下回一定带上我,并且拉钩上吊一百年不变,就原谅她们了。可是,这三个脸皮厚的,一看到我原谅她们了,就使唤我做事——劝李治下旨修律。

    开什么玩笑,现在用的《永徽律》是去年才颁行的,这才几个月呀,又修?而且你们知道前面主持修律的人是谁吗?那是长孙无忌!而且“群相制”下,以长孙无忌现在的影响力,他若不点头,再想修律连启动都不可能,更别提颁布施行了。

    可她们三人却说,不修《永徽律》,只是给《永徽律》配套一个“解释”,一起颁行……哼!说的好听,打个那么大的补丁,还说不是修,你们当长孙无忌是傻子吗?

    可她们三人非说能糊弄,让我去试试,于是我跟李治提了,结果,被长孙无忌骂得死惨。我找她们三人诉苦,她们又把我推出去,让我拿出当年蹭饭的劲头,把脸皮放长孙无忌脚下去踩——太过分了!

    不过,我还是听话去了。因为崔姐姐说,她们三个这次南下,发现了很多问题,律条太过笼统,在适用过程中,官员的任意性过强,需要用“解释”来加以约束——这是在很久以前就曾经施行过的成功经验,长孙无忌是一个有远见的政治家,只要用恰当的方式劝说,他一定会同意。而崔姐,有“恰当的方式”,但她需要一个人引见,所以,我的脸面就被她们选为了“敲门砖”。

    她们三个到底是怎么想的?难道我不要面子的吗?——好吧,面子这种东西,有时候真的可以不要。当然,这事要成,只我一个“刷脸”是不够用的,我们几乎动员了全京城的太太们……

    后来,这事成了,补丁被取名为《律疏》,后世则称为《唐律疏议》,据说它在法律界很有名,说是中华法系的代表作,还说是中国历史上保存至今的最具影响力的封建法典……总之,荣誉头衔不少。当然,崔姐这个老玩家,当然不会忘记夹带私货,还带了不少,其中之一是,在休妻项下,夹进了“七出三不去”。

    “七出”指的是:不顺父母,无子,淫,妒,有恶疾,多言,盗窃。

    “三不去”包括:有所娶无所归,与更三年丧,前贫贱后富贵。

    “三不去”很好理解,它是对女子权益的保障。但崔姐为何要加“七出”呢?

    “七出”被后世男子视为整治女人的法宝,但我们当时可不这么看。“七出”未成为法条之前,男子休妻具有相当大的任意性,休妻的理由五花八门,当加了“七出”之后,就只有这七种情况才能休妻,这实际上是给 “休妻”的权利加了个笼子,虽然由于历史的局限,这个“笼子”太过笼统和宽泛,但比过去还是有了一点进步——进步虽然小,但我们一直在前进……

    旧事

    这一年(永徽三年)十一月,均州(今湖北省丹江口)传来噩耗,李治的四哥李泰去世了。

    李泰和李治都是长孙皇后所出。长孙皇后一共生了三子四女,李泰是第二子(排行第四),李治是第三子(排行第九),他们还有一个大哥,名为李承乾。

    贞观十年(636年),他们的老爹太宗李世民大封宗亲,将亲兄弟和儿子都封了都督,并让他们离开长安到地方就任。当时,李治和李泰都受封了,但两人都经太宗特许,继续留在长安——李承乾是太子,是国本,更不可能让他离开长安。

    兄弟三人虽然留在长安,但居所各有不同。老大李承乾住在东宫,就在他爸太极宫隔壁。老九李治住得离他爸更近,就住在皇帝日常居住的两仪殿。只有老四李泰住得远些。

    老四李泰则居住在延康坊的王府,这王府修得可豪华了,当年(贞观十一年)修建时,中书侍郎岑文本特别上书劝谏,说李泰“奢侈”,唐太宗称赞岑文本的意见,赐帛三百段以示夸奖,但却不曾对李泰的行为有任何的责备与制止——多好的老爸呀!

    这样安排也算合理,毕竟李治那年还小,而李泰已经结婚生子,再住在宫里就不合适了。虽然如此,但他爸当年还是动过把他留在宫里的心思,毕竟“帝寝”区还是蛮大的,除了皇帝的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