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棠书屋 > 修真小说 > 媚娘说主妇 > 分卷阅读26
    仪殿和皇后的立政殿外,还有许多空置的宫殿可供人居住,其中,最大最好的就是武德殿,于是太宗就琢磨着让老四住进去,但被群臣劝阻,于是只好作罢。

    老四的王府贞观十一年才修好,那么老四之前住在哪呢?答案是:太安宫。

    太安宫,又称大安宫,初名弘义宫,是一处特殊性质的宫殿区,它也在长安,不过位置比较偏——优点是清静,缺点是太清静。

    此宫始建于武德五年(公元622年),是当时的皇帝李渊(李治的爷爷)为秦王李世民(李治他爸)特意修建的宫殿。那时,李治的爷爷也是生了好多儿子,但活着的嫡子好巧,跟李治他们这辈人一样,也是三个:嫡长子李建成、嫡次子李世民、嫡四子李元吉(嫡三子李玄霸早逝)。其中,嫡长子李建成在大唐建国后被册立为太子,李世民被封为秦王。

    李渊是大唐的开国皇帝,他这三个儿子,在大唐建国中,都立下功勋,但是,三个儿子中,老二李世民不仅功劳最大,而且手下还聚集了一班能人,朝中颇有声望,于是,他跟太子之间,关系开始微妙起来……

    武德五年时,大唐建国才五年,李大和李二这两位皇子间的对立已经由暗转明,可能是本着“距离产生美”的理念,李渊修建了太安宫并让李二住了进去,估计是想借此缓和兄弟二人间的矛盾——李二(李治他爸)在那之前,居住在太极宫“帝寝区”的承乾殿,但李四(李元吉)仍然居住在帝寝区,而且就住在“武德殿”。

    李治这位四叔,出生于隋仁寿三年(公元603年),而李治他爸出生于隋开皇十八年(公元598年),两人仅差五岁。而且按照我们那时的算法,武德五年(公元622年)时,两人均已成年,李渊只让李二迁出,却把李四一直留在身边,那时李二的心里估计不太好受吧!

    委屈的李二,在四年后,爆发了——武德九年(公元626年)六月四日,李二发动玄武门事变,射杀了李大和李四,之后高祖李渊传位于他,称太上皇。又过了三年——贞观三年(公元629年),太上皇李渊被李二从太极宫迁出,徙居弘义宫,并改弘义宫名为太安宫。此后,李渊一直居住在太安宫,贞观九年(635年)病逝于太安宫垂拱前殿。

    而老四李泰,之前一直跟爷爷李渊居住在太安宫,贞观九年李渊过世后,李二就想将四儿子接回宫中居住,但是被劝阻,劝谏的理由可以浓缩成一个词语:玄武门事变。

    这个理由虽然简短,但李二觉得“理由很充分”,于是给四儿子划了一块地营建王府,在王府建成之前,继续居住在太安宫。不久之后,李二还将大名鼎鼎“居地三十顷,周回十七里”的芙蓉园赐给了他。

    他们正式入驻芙蓉园时,大宴宾客。那年是贞观十二年,正是我进宫的第二年,李治仍居宫中,我与他熟识,听说有人请客,排场很大,吃食很丰盛,于是死乞白赖地跟着李治过去蹭饭……真的是很大很豪华,当时我真的是非常非常羡慕阎婉——阎婉是李泰的正妃。

    那时李治安慰我说:“媚娘你放心,父皇也喜欢我,以后我的王府不会比四哥差,你不用羡慕四嫂……”——你的王府跟我有什么关系?完全没有被安慰到好吗?

    贞观十二年时,李二的三个嫡子居所是:老大李承乾(太子)居东宫,老四李泰(魏王)居长安延康坊的魏王府,老九李治(晋王)居太极宫。

    再来回顾一下武德九年(玄武门之变)时,李二兄弟三人的居所:李大李建成(太子)居东宫,李二李世民(秦王)居长安弘义宫,李四李元吉(齐王)居太极宫。

    弘义宫换成了魏王府,其他的,是一样一样的!接下来,再来看看这两组三兄弟的结局:

    李二的三个同胞兄弟的结局是:武德九年,李大和李四被李二亲手射杀,李二登基为帝——即:嫡次子和嫡长子争皇位继承权,李四站了李大的队,所以被李二给顺手除了。

    李治的三个同胞兄弟的结局是:贞观十七年,老大李承乾阴谋发动政变,事情败露,被废为庶民,流放于黔州;老四李泰涉嫌谋嫡,被降封顺阳郡王,安置于均州郧乡县;李治被册立为太子——也是嫡次子和嫡长子争,嫡三子李治没站队,反而成了赢家。

    永徽三年十一月,李泰病逝,而老大李承乾,比他四弟走得还要早,在他们老爹离世之前好几年就已经去世了,长孙皇后的儿子,就只剩下李治这一根苗了!

    李治他们三兄弟,和他爸那一辈人,还是略有不同,父辈那一拨,挑事的人,不是太子,这很正常;而李治他们,则是太子挑的事——这一点非常奇怪,太子已经是继承人了,只要不出事,就能继承皇位,他为什么要去谋反呢?而且贞观十七年时,李承乾才二十几岁,又不是什么七老八十等不起的年纪,那么心急是为什么呢?

    听说,李二也曾质问过这一问题,而李承乾这么回答说:“我身为太子,还有什么更多的要求!只是因为被李泰图谋,便常与朝廷大臣们谋求自我保存的策略,那些不逞之徒趁机唆我图谋不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