们说:“高阳公主不会再回来了!”
什么意思?发生什么事了?——她真的回不来了,她死了,就在今天,是“自尽”,却非自愿,是李治赐她“自尽”,而且,李治在这天赐死的,不仅只有高阳,还有李元景、李恪和巴陵公主,这些人,都与李治关系密切。
李元景,是高祖李渊(李治爷爷)的第六子,李治六叔。
李恪,是太宗李世民(李治父亲)的第三子,李治三哥。
巴陵公主,是太宗李世民(李治父亲)的第七女,李治七姐。
而高阳,是太宗李世民(李治父亲)的第十七女,李治的十七姐。
除了这四人外,李治在这天还诏令处斩了三人,他们是:房遗爱、薛万彻、柴令武。
房遗爱,是高阳的驸马,李治的十七姐夫;
薛万彻,是丹阳公主的驸马,丹阳公主未在此次“自尽”的名单中,因为她早已过世。她是高祖李渊(李治爷爷)的第十五女,是李治的十五姑姑,薛万彻便是李治的十五姑父。
柴令武,则是巴陵公主的驸马,也即李治的七姐夫。同时,柴令武还是柴绍与平阳昭公主之子,这平阳昭公主是李治的嫡亲姑姑,就是那个荡平长安,并用军礼安葬的公主。
一天之内,杀了七位皇亲,李治这是疯了吗?
那天,李治很晚才回到居所,他看到我,问:“你都知道了?”
我点点头,又摇摇头,才说:“我只知道结果,却不知道原因,你能告诉我为什么吗?”
李治点了点头,坐在我身边,开始说事情的经过。这事,还要从去年(永徽三年)说起……
永徽三年十一月,就在我去骊山的第二天,长孙无忌向李治上奏,称:“有人谋反!”——这件案子,史称“房遗爱谋反案”。
之所以称“房遗爱谋反案”,是因为在这件事中,房遗爱被指认为主谋,后世史书中,这样描述事情的经过:房遗爱、高阳想拥立荆王李元景为帝,于是两人主动联络薛万彻、柴令武,打算发动政变,废掉李治。
巴陵公主并未参与此事,她的死,完全是受其驸马柴令武所累。但是在这里面,并未提及李治的三哥李恪,他后来怎么被赐死了呢?毕竟从这些表述看来,没他什么事!所以,在后世看来,他的死是一桩冤案。
据《资治通鉴》和《册府元龟》记载,案发后,高宗召见房遗爱:“我与你是亲戚,为什么要谋反?”房遗爱则回答道:“我包藏祸心,罪该万死,但是我告发吴王李恪是希望赎罪。贞观年间,纥干承基、游文芝一起与侯君集、刘兰共同谋反,后来承基告发侯君集、游文芝和刘兰,自己得以保全首级并得到了官爵。”李治闻言便直接回了一句:“你承受了尚公主的尊荣,怎么能与承基相比?现在告发李恪谋反已经太晚了。”高宗于是哭着对侍臣说:“荆王是我的叔父,吴王是我的兄长,我想赦免他们的死罪,可以吗?”兵部尚书崔敦礼说:“过去周公诛除管叔蔡叔,汉景帝平七国之乱,然后是汉昭帝的时候,燕王刘旦和鄂邑长公主谋逆,都以国家法度处以应有的刑罚,这些前事都不远,陛下怎么能改动法律就为了施舍恩情呢?”高宗于是放弃了求情。
如果真如《资治通鉴》和《册府元龟》所言,当时李治就已经知道他三哥是冤枉的,这房遗爱都承认自己是诬告,既然是诬告,那么李恪无罪,何需“赦免”?这不是前后矛盾吗?
《资治通鉴》和《册府元龟》的成书年代都是北宋时期,隔了好几百年了,难免有所疏漏。而且这段记述,确与实际情况有所出入。李治当时确实曾召见房遗爱,房遗爱当时确实承认告发李恪是诬告,但同时,他还说自己并没有谋反,更没有说自己“包藏祸心,罪该万死”。但是,长孙无忌拿出的证据,足以证明他谋反属实,所以,他那天说的话,全部未被采信。
既然如此,为什么《资治通鉴》和《册府元龟》花费颇多笔墨来写这样一个故事呢?我想可能是因为李恪的身份,在后来,有了不一样的意义。
首先,是他的子孙争气。李恪有个孙子,名为李岘,后世称他为“宗室第一贤相”,宣宗年间,诏令图形凌烟阁。这凌烟阁是为了表彰功臣而建筑的绘有功臣图像的高阁,后世曾有诗云“请君暂上凌烟阁,若个书生万户侯?”
根据唐制,三品以上官员可以门前立“戟”,以示尊贵。李岘有兄长李峘、李峄。李峘跟随太上皇李隆基,李岘在灵武拥戴肃宗,因为爵官一样高,同时都是御史大夫,一起处理御史台的公务,又在一张制文下封国公,而李峄是户部侍郎、银青光禄大夫,兄弟三人都住在长兴里的府邸,门前列三戟以示尊荣——两国公门十六戟,一、三品门十二戟,荣耀无人可比。
其次,唐之后,宋之前,为五代十国时期,有个姓李的在江南地区建立了一个王朝,史称“南唐”,国主自称是李岘后代,认吴王李恪为祖先。
因此,他的子孙需要李恪“清白”,也有能力让他的清白“确凿无疑”,于是,房遗爱的话在记入史料时被“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