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棠书屋 > 修真小说 > 媚娘说主妇 > 分卷阅读30
    八叔李元亨,贞观六年(632年)逝世,死时年仅十四岁,走了有快二十年了。

    九叔李元方,不是“李元芳”,逝世于唐太宗贞观三年(629年),死时年仅十岁。

    十叔李元礼,活着,贞观年间先后治理郑州、徐州和绛州,精勤善政,颇有名声。

    十一叔李元嘉,活着,他迎娶宰相房玄龄之女为妻,是房遗爱的姐夫。

    十二叔李元则,永徽三年去世——去年没的。

    十三叔李元懿,活着,建舍利塔,颇有政绩。

    十四叔李元轨,活着,他的妻子是魏徵之女。

    十五叔李凤,活着,但名声不太好,“俱以贪暴,为吏民所患”。

    十六叔李元庆,活着,与民部尚书戴胄联姻,颇有政绩。

    十七叔李元裕,活着,聪敏好学,善谈名理。

    十八叔李元名,活着,品性高洁,不治产业,朝夕矜庄,门庭清肃。

    十九叔李灵夔,活着,韩王李元嘉同母弟。少有美誉,精通音律,爱好学问,工于草隶,和同母兄韩王李元嘉特别友爱。

    二十叔李元祥,活着,恤刑布德,宽猛同归。

    二十一叔李元晓,活着,为人低调,没有□□,但也没有正面评价,存在感不强。

    二十二叔李元婴,活着,贪财好建楼,背过王勃的《滕王阁序》吗?觉得痛苦吗?找他,那楼就是他盖的。当然,优点也有,他画的画很漂亮,尤其是蝴蝶,跟真的似的,能卖不少钱。

    综上所述,李治的爷爷虽然有儿子二十二人,但到永徽四年初时,只剩下十三人,他们是:老六李元景、老十李元礼、老十一李元嘉、老十三李元懿、老十四李元轨、老十五李凤、老十六李元庆、老十七李元裕、老十八李元名、老十九李灵夔、老二十李元祥、老二十一李元晓、老二十二李元婴。

    十三选一,为什么房遗爱选择老六李元景?老十一李元嘉还是房遗爱的亲姐夫,为什么不选他?难道是李元景有什么过人之处吗?

    六叔

    李元景,李治这位六叔,出生于武德元年(618年),这一年李渊在长安废杨侑称帝,建国号唐,改元武德,是为武德元年,李渊这辈子就只用过这一个年号。从“武德”这个年号可以看出,我大唐在立国之初,就“讲武德”,我大唐是个“讲武德”的帝国。(这个笑话好冷!)

    李治他爸在武德九年当上皇帝,次年改年号为“贞观”,他爸这辈子,就只用了这一个年号。所以,看到“武德某年”,就是李渊在当皇帝。提及“贞观某年”,就是李世民在当皇帝。

    李元景与大唐帝国同龄,永徽四年(653年)时,已经35岁,三十而立,可以说已经过了年少冲动的时候了。说句题外话,李元景排行老六,自他起,李渊的二十二个儿子中,有十七个,都是在李渊当上皇帝后才来到这个世上,而李渊当上皇帝时,高龄五十有二。

    李治的大哥,太宗李世民的嫡长子李承乾,则出生在武德二年(619年),比他们的六叔仅小一岁。太宗李二是在武德九年(公元626年)通过玄武门之变才被李渊立为太子,又在当上太子两个月后接受禅让,成为皇帝,而那年,元景叔8岁,承乾哥7岁,两人是儿时的玩伴。

    李渊统治的时期,就只有武德元年至武德九年这九年时间,在这段时间中,除去最后几个月,李二都只是秦王。而李元景则在三岁时,也即武德三年,被封为赵王。

    秦王也好,赵王也罢,虽然排名有先后,但都是亲王,品级相同,这跟宰相团是一样的。宰相团里面虽然也有一个名次先后,但大家平级,这个排名只决定谁站位靠前,谁座位靠前,谁先发言……但谁也没有权利命令谁,否则,就不是“群相”,而是“一相”!

    在“嫡长子继承制”的体系下,儿子将会被分为两大类,一类有且仅有一人,是嫡长子;而另一类则是其他儿子。秦王李二虽然是嫡子,但也在“其他”中。

    在这个体系下,战功赫赫的秦王李二和小毛孩子赵王李元景,其实是一样的,两人并没有高下之分。而李承乾,这个在“贞观”时期成为太子的人,武德年间只是“其他皇孙”中的一员。他那时受封为中山郡王,品级在亲王之下。不过,随着李二政变成功,李承乾“咸鱼翻身”,被封为太子,荣升为“嫡长子”,在一众小伙伴中,成为可望不可及的存在,估计,这件事给年仅9岁的元景叔留下了深刻的记忆。

    这里所说的“继承”,实际指的是“继承权”,它是指继承人依法取得被继承人遗产的权利。这是一项非常古老的权利,传承许久,现在社会仍然能看到其身影。

    在现代社会中,一般将继承权分为两类,一是法定继承;二是遗嘱继承。而“嫡长子继承”,就应该归类到“法定继承”中。“法定继承”,指的是由法律直接规定继承人的范围、继承顺序、遗产分配的原则的一种继承形式。“嫡长子继承”,也对这三个问题进行了明确。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