吗?不是,他当上左卫将军时还很年轻,正在事业上升期,照此发展势头,他当上大将军只是时间问题。可惜因为他四哥参与了“房遗爱谋反案”,他受到牵连,被流放交州(治交趾,今越南河内市西北)。不过,是金子总会发光的,若干年后还有他表现的机会,这里暂且不提。
兄弟五个,只有薛万备受到连累吗?——是的,因为兄弟几个年纪都不小了,永徽四年时,活着的只有薛万备和薛万彻,其他人都入了土,连累不上了!
顺便说句题外话,这薛万彻比李治他爸年纪都大,当年(贞观十八年)娶丹阳公主的时候,薛万彻都奔五十了,而丹阳才十几岁,为此,丹阳公主老大不乐意,可自己亲爹死了,当皇帝的异母兄赐婚,无人庇护的她不愿意又能如何?只好委屈地嫁了。因为心不甘情不愿,于是“不与同席者数月”。“太宗闻知此事,大笑不已,于是设置酒宴,将一些附马召入宫中,给薛万彻上了一课,这才解决了问题。”
很明显,这个薛万彻,不是一般地有实力!但有实力,不等于一定就会去“谋反”吧?毕竟家家都有菜刀,理论上都有能力去“谋杀”,却也没见家家谋杀犯呐!所以,还得再花点时间来看看薛万彻有没有“作案动机”。
薛万彻有“作案动机”吗?这可就说来话长了,这事,可能得从“征高丽”说起。
薛万彻生前,参与的最后一场重大战役是“东征高丽”。在此战之前,李治他爸曾御驾亲征,但那次出征没有达到预定的战略目标。贞观二十二年太宗决定再次东征,命薛万彻为青丘道行军大总管、右卫将军裴行方为副总管,率三万大军乘楼船战舰从莱州(治掖县,今属山东)渡海击高丽……九月初五,薛万彻凯旋还朝。
凯旋还朝的薛万彻并不知道,朝廷等待他的,不是奖赏,而是处罚:免官,流放象州。
原来,在薛万彻东征的过程中,就不断有人给太宗写举报信,状告薛万彻在军中,恃才傲物,盛气凌人,导致诸位将领不和。太宗当时的态度是:将举报的书信烧掉置之不理。
可是,当大军凯旋之后,此次东征的副总管裴行方举报“薛万彻对朝廷有怨言”。具体是什么怨言,史书上并未载明,但太宗非常重视,于是让裴行方和薛万彻两人当面对质,薛万彻词穷理屈承认了罪行。
在这件事的处理上,大将军李世绩的发言被记录了下来,他说:“薛万彻身居大将要职而且还是驸马,对朝廷心怀怨恨,罪不容诛!”——当时主流的观点认为,在军中有崇高威望,同时是案外人的李世绩所持的态度,让太宗意识到,薛万彻已经招了众怒,若不加以惩处,难以服众,于是将他免职发配到了边关。
薛万彻前去边关之时,已经是贞观二十二年(公元648年)十月,次年五月太宗驾崩。六月初一,李治即位,大赦天下,薛万彻因此得以回返长安。永徽二年(公元651年),薛万彻被授宁州(治安定,今甘肃宁县)刺史。
由此可以看出,薛万彻虽然被处罚,但却没受什么苦。差不多是刚到象州就开始启程返回长安,到长安没几个月,就再次当官了。
为什么要从这件事说起呢?因为“房遗爱谋反案”中,导致薛万彻被定罪的主要原因是:“表示了对朝廷的抱怨”——多么惊人的相似!
案件中,关于薛万彻的案情,是这样的:永徽三年(公元652年),时任宁州刺史的薛万彻入朝觐见,与房玄龄之子房遗爱关系密切,谈话中,薛万彻再次表示了对朝廷的抱怨,而且说:“今虽患脚,坐置京师,诸辈犹不敢动。”房遗爱对他说:“若国家有变,我当与公立荆王元景为主。”不久,事泄,薛万彻被捕,但拒不承认,后来房遗爱出面作证,薛万彻这才伏罪。
抱怨——不承认——被当面指证——认罪,薛万彻怎么一点记忆都不长呀?他抱怨的是什么?史书同样没有记载,但李治知道。李治告诉我说,无非就是些牢骚,诸如:老子功劳那么大,官才那么点,黑了天,皇帝不长眼,朝臣是饭桶之类……毕竟是个军人,又喝大了,说话没个轻重。
薛万彻说:“今虽患脚,坐置京师,诸辈犹不敢动。”这句话的意思很明显,就是说,别看他脚有毛病,但只要他坐镇京师,就没人敢跳出来蹦跶。他的潜台词就是:李治能坐稳皇位,就是因为有他薛万彻在,若没有他,李治这个皇帝别想睡安稳觉。
有前面那些抱怨铺垫,再吹这么一句牛,是一件再自然不过的事,前后衔接非常顺畅。但是,房遗爱接的话,就显得很突兀。
房遗爱当时说:“若国家有变,我当与公立荆王元景为主。”——这句话才要命,因为这句话,抱怨被升级为“谋反”!
按照正常逻辑,天下大乱,薛万彻这种武将,正是平叛建功的大好时候,怎么就跳到拥立新主去了?还选的是拥立李元景?也不是说他差,可这个人选真的是优势太不明显了,可以说,除了年纪大,没有别的优点,但凡长点脑子都能算出平叛的“收益成本比”最佳……可惜,当时两人都喝大了,谁都不清楚具体的经过。薛万